有人說生活中盡是日常瑣碎,也有人認為其中自有深意。而我以為,蘊含深意的日,嵥槭歉唠A的日常瑣碎。判斷高階還是低階,要看身處其中是深感充實還是但覺空茫。前者是賦能,后者是耗神。 從縱向來看,若想在瑣碎中賦能而深感充實,就要重新剪輯那些重復(fù)的時光,在日復(fù)一日的瑣碎里深究幽雅的日常美學(xué)。有人所謂的生活中僅是日,嵥,大抵是長期擁有著就不珍惜的心理在作祟。畢竟,煮粥炒菜、洗衣疊衣這般日復(fù)一日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能是難以跨越的溝壑。安頓好躁動的心,過好尋常的日子,殊為不易。超越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瑣碎需要我們心平氣和地找到日常的歡悅。譬如,在重復(fù)的日常里培養(yǎng)注重細節(jié)的習(xí)慣,徐徐圖之,將那些貌似乏味的東西點石成金。 而莫說是煮粥炒菜、洗衣疊衣這般的日,嵥榱,哪怕是如納蘭性德和盧氏那種“賭書消得潑茶香”的詩意風(fēng)雅、伉儷情深,也會因為日常而走向瑣碎,乃至于“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詩情濃郁,感情充沛,明媚如春陽,澄澈似秋水——納蘭性德曾經(jīng)擁有過如李清照和趙明誠這般幽雅細膩的歡悅而渾然不覺,只道理應(yīng)如此、平平常常。直到盧氏紅消香斷、歡悅零落成泥之后,他才因“沉思往事立殘陽”而恍然間明白日常瑣碎中自有深意。 是啊,消遣時光,把玩幽美,雖不能讓我們升職加薪,但卻能讓我們的日常更富于深意。人活的不就是一種感覺么?只是有人向外求有人向內(nèi)走罷了。也許以茶賭書此類芳情雅趣是“窮講究”,但從伊始求形似到漸漸進階為神似的“窮講究”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恰如過年潛心包餃子,端午潛心煮粽子,中秋潛心打月餅,臘月潛心熬臘八粥。春是春,夏是夏,秋是秋,冬是冬。年復(fù)一年,尋,嵥椋瑓s意蘊深厚。中國的節(jié)日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對時間的理解,連接我們過去和未來的其實是這一個個的節(jié)日,時間是由這一個個的節(jié)日連綴而成。但生命的長度,卻不僅指時間,亦指體驗,是體驗延長了我們的生命。須知生命有大美,唯于延時中;瑣碎有深意,恰在體驗間。 從橫向來看,若想在瑣碎中賦能而深感充實,就要重新審視當(dāng)下逼仄的處境,在一方小天地里拓寬生命的半徑。高曉松有言:“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可我們需明白的是:我們“眼前的茍且”,也有可能是別人的“詩與遠方”;一如我們向往的“詩與遠方”,其實也不過是別人“眼前的茍且”。重新審視“眼前的茍且”,絕非安于現(xiàn)狀,絕非甘于瑣碎,而是不囿于自我的狹隘而能有落地的踏實。唯有深具落地的踏實,我們才更能找到心之所向的“詩與遠方”、情之所系的深刻意蘊。 恰如陶淵明,消解了“一心處兩端”的數(shù)隱數(shù)仕的內(nèi)心矛盾后,放下仕途的“詩與遠方”,在有限的一方田園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至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在踏實中體驗,將體驗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將有限擴展到無限,從而超越“眼前的茍且”而臻于“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詩與遠方”。 當(dāng)然,同時代的人都囿于人生的華艷而不愿追隨陶淵明。唐代與他同是田園詩人的王維也曾譏誚他說“一慚之不忍而終生慚”,意思是若能折腰一見督郵何至于終生淪落?但時至文化氛圍變高華壯麗而為素雅清幽的宋代,蘇軾等人確從陶淵明處得到超凡的視角與不俗的境界,而撥開居京為官的迷霧,放下“高處不勝寒”的政壇,在貶所洞開一方小天地,去尋覓日常生活的幽美,體味瑣碎日子的深意。譬如元豐七年,蘇軾被貶黃州已過去四年,彼時是冬末春初,細雨斜風(fēng)的山中有淡煙疏柳,清淺的河水沿著淮河一直迷漫著迤儷向前。蘇軾與好友游完了南山,在一農(nóng)戶家中歇息,喝著淡淡清茶,吃著新鮮野菜,吟著“人間有味是清歡”。何謂“清歡”?清淡的歡愉是也。遠離官場,走進自然,體驗農(nóng)家素樸清淡的日常,不亦樂乎? 毋庸置疑,任何重復(fù)的時光,任何逼仄的處境,大抵都會讓人略感索然無味。此事古難全,不必意難平。莫言瑣碎無深意,不妨生幽靜心,生恬淡心,沉潛以超越瑣碎,徐行以窺見深意。誠然,此乃“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至高境界,殊為不易。但老子《道德經(jīng)》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注重微末之處的修行,乃至簡之大道。“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做好似水流年、有限天地里的每一件日,嵤,即便不能立竿見影,也定會在心里生根發(fā)芽,終有一日開花結(jié)果,在驀然回首處頓悟其深意。 拿十二年學(xué)海乃至于整個人生的瑣碎的詩詞背誦來說:日常里吟詠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會在千回百轉(zhuǎn)后從思想深度上頓悟它蘊含著的在無常里追尋永恒的深意;日常里吟哦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會在知曉黃文秀脫貧攻堅的光輝事跡后從人生高度上頓悟它蘊含著的憂國憂民的深意;日常里吟誦的“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會在身處異鄉(xiāng)時從靈魂深處頓悟它蘊含著的既來之則安之的深意……頓悟瑣碎有深意,絕非一蹴而就之事,但,何妨沉潛且徐行,只要方向?qū)α,慢一點亦無妨。 若,面對日常瑣碎,我們有“共君一醉一陶然”的沉潛且徐行,更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深意之頓悟,那,縱使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我們亦能共三光而永光,與天壤而同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