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到杭州,少不了逛西湖,去西湖,多半是沖著欣賞那碧波蕩漾的湖水。
西湖,碧波浩渺的青青湖水讓人陶醉,蕩氣回腸、妙趣橫生的人文故事也讓人回味,一回又一回的品味西湖,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花港觀魚、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雙峰插云、南屏晚鐘、柳浪聞鶯……西湖的景,處處是山水與人文交織,處處是花草與樹木輝映。
又一次來到秀美的杭州,是2019年的初冬時節(jié)。下榻的飯店緊鄰西湖,出于對西湖的特有情愫,在僅有的幾天時間里,只要一有閑暇,我就習慣性的走向了西湖,漫步在記錄著浪漫愛情故事的斷橋上,游走于皚皚如鏈蘇堤中,有時候,甚至還要前往距離飯店數(shù)公里遠的雷峰塔、飛來峰、靈隱寺,似乎,西湖的水,西湖的山,西湖姹紫嫣紅、五彩繽紛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等花草樹木,都希望能飽收眼底,要將他們它們留在心間,讓我永生回味。
西湖的一切都很美,而這一次,總使我一步一回首,總留給我無盡的遐想的,是那婀娜多姿的柳。
柳,屬于一種落葉喬木,在廣袤的神州大江南北,到處都可能見到它柔美的身影。不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空,它可能給人留下不同的感悟。
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柳,或借物言志。賀知章的《詠柳》“賦物入妙,語意溫柔”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李商隱的《柳》以柳自喻,借春柳之榮,寫秋柳之衰,嘆己之少年得志,老來沉淪失意;羅隱的《柳》闡釋著對人生甘苦深沉的喟嘆……
西湖,景區(qū)的人文讓人流連忘返,西湖也是一個植物蔥蘢的植物園。在湖濱公園的大小景點,在西湖周邊的大街小巷,柳,雖然算不得西湖景區(qū)花草樹木的名品,甚至在鱗次櫛比的植物物種中并不算是怎么奪人眼球,然而,在我這一回游覽西湖的過程中,柳,卻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
在北方,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河岸上,不管在在街道旁,還是在庭院里,不少地方也有栽植著柳。成長在三秦大地的我,在孩提時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就已經(jīng)讓我喜歡上了柳。不過,如果在初冬時節(jié),家鄉(xiāng)的柳,樹葉大都已開始泛黃,不少柳,仿佛進入老年,它們似乎開啟了“禿頭”季節(jié),樹葉隨風落下。而這個時候的西湖,岸邊一顆顆柳,它的枝條,宛若排列有序的“五線譜”一般少女的秀發(fā),生機盎然,片片柳葉,如同美妙的交響樂的一個個音符,一樹一樹的柳,都虔誠的低著它的頭顱。柳的頭,始終低虔誠的垂著,但整個樹冠,卻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默默地生長。
西湖的柳就是這個樣子,每一顆、每一支,就連樹的每一片葉,都呈九十度角垂直向下,給人一種低調(diào)、隱忍而又執(zhí)著向上的品格記憶。
西湖柳不僅僅深深懂得進一步需要退兩步的哲學道理,同時,它還深諳欲上需向下的逆向思維生存方式。在西湖,有一塊專為柳開辟的生活小區(qū)——“柳浪聞鶯”的聚景園,園中柳樹成蔭,風擺成浪、鶯啼婉轉(zhuǎn),柳林特色,漫步其間,且行且聽,柳絲拂面,鶯鳥鳴啼,一派勃勃生機。細觀柳枝,樹葉片片向下,葉與葉與柳條組合在一起,處處都顯示出“個”字樣式,不過,“個”“個”的柳葉與柳枝之間,他們都緊緊的擰在一起,相互妞成一條條剛勁有力的繩索一般,讓人感受到它們特有的凝聚力量。
其實,在西湖岸邊,能展現(xiàn)“個”性的花草樹木并不在少數(shù)。這個時候到西湖,不少楓葉已經(jīng)點燃了火苗燃燒起來,粗壯的梧桐樹也依然繁茂,它們的樹葉也都是“個”字型,只不過,這里的楓樹、梧桐,它們?yōu)榱俗陨淼某砷L,片片向上的“個”型化樹葉,嚴嚴實實的包裹著樹冠,枝枝葉葉抬頭挺胸的爭奪著陽光。也許是因為這里的楓樹、梧桐“烏啞啞兮招唾罵于時閭”過于顯露鋒芒,缺乏柳那樣韜光養(yǎng)晦的秉性,這一類樹木也大都會讓園藝師“砍頭”式的作修剪。其實,在西湖邊的高大樹木,它們都不會長出自己的身高,樹干漲到2米左右,往往都會砍下。落得如此令人不堪的結(jié)局,也許是由于“個”性化的楓樹、梧桐太過于張揚的緣故吧。
敢于低頭,善于低頭,才能昂起頭,這似乎是西湖柳的精神;隨和處事,和諧共生,才叫處好事,這可能是西湖柳的能獨立成長的品格。在西湖,一年四季風不停,雖然那一條條柔弱的柳枝,隨風搖曳,迎著風點頭微笑,甚至那柳枝上的片片葉子,在微風吹拂下,不停地一開一合,宛如彬彬有禮的美麗少女舉起柔嫩的小手,輕柔的鼓掌,但是,把棵棵并不高大的柳,樹干總是不搖不擺,巋然不動,巍然挺立,西湖柳,仿佛天生就懂得“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方向”這種人生如月、月滿則虧的深刻道理。
西湖的柳,它不是寧靜的物,而是一位讓人敬畏的睿智的哲人,讓人不能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