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對于今天生活在都市的人來說,恐怕只有在紙上畫冊中才能看到。
沙漠之洲,有一種普通而又神奇的動物——駱駝。我在新疆參加沙漠之洲旅行時,雖是第一次看見它,卻讓我明白了它“沙漠之舟”的真正含義。在沙漠里,我看到一隊隊駱駝排著長隊,每頭駱駝身高兩米左右,脖子很長,駝峰也高,像山峰一樣;身上皮毛都是棕黃色,尾巴不太長。寬大的鼻子十分靈敏,據說能聞到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水源的氣息,能幫助人們快速地尋找到水源。駱駝的腿也長,一米五左右,步子邁得很大,在沙漠行走時,相比其它動物會快的多,它的腳趾呈分開狀,能有效防止陷進松軟沙子里。駱駝常常會在水草豐富的地方吃飽喝足,把一部分養(yǎng)料轉換成脂肪,然后存儲在駝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時候,駝峰里的脂肪就會繼續(xù)給它提供養(yǎng)料,所以說,駱駝在長途跋涉中可以保持半月之久不吃不喝。駱駝有極強的耐寒、耐渴、耐餓能力。當沙漠遇到大風沙時,駱駝就會自動跪下,告知人們做好準備預防風沙;駱駝是沙漠地域人們賴以生存、橫穿沙漠之洲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它更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連接我國與中亞、西亞西域各國的重要“橋梁”。
“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是一條歷史悠久貫通東西的文明大動脈。在這條“大動脈”上,“沙漠之舟”駱駝就是最為重要的運輸工具,將絲綢等送到更遙遠地中海沿岸各國。駱駝作為沙漠之洲中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有著即使馬匹也無法代替它的作用。因為當地的地貌基本都是沙漠,只有駱駝才能適應這種環(huán)境。一只駱駝可以馱200-250公斤的商品。沙漠需要駱駝,行走在沙漠的人更需要駱駝,“絲綢之路”更離不開駱駝。例如駱駝為安息國(伊朗)國王曾運輸過一批絲綢等商品,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包袱里裝著五彩繽紛的綾羅綢緞。駱駝給西域各國送去了茶葉、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制品、漆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棉花、羊毛制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鉆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等商品。去過敦煌的人應該知道,在敦煌的壁畫上有很多關于駱駝在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動人故事的壁畫作品。
駱駝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促進了絲綢之路各國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加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為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做出了主要的貢獻。在它的身上有一種無畏、堅韌、踏實的品質氣概,它們沒有厭倦、躁動、委屈、怨恨,一步一個腳印,一往無前地行走在絲綢之路上。
我贊美駱駝這種精神,學習駱駝這種精神。駱駝的精神激勵著我在教育戰(zhàn)線上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