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東坡”大概是小時候吃“東坡肉”吧!如今“東坡肉”的滋味已經(jīng)淡淡忘卻,可是“蘇東坡”這三個字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真正認識蘇軾應該是在初中吧。初中的語文老師很喜歡蘇軾,他講《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充滿了豪情壯志,不知是蘇軾詞寫得洋洋灑灑,還是老師講得激情四射,亦或者兩者都有吧,總之兩者的完美結(jié)合讓我對蘇軾的激情上升到了喜愛及崇拜上。
蘇軾,號東坡居士,宋嘉祐進士,先后任禮部員外郎,禮部尚書,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刺史。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貶謫黃州,后屢出屢進,歷盡宦海沉浮。聽老師說他最遠被貶到海南。他的一生似乎起起伏伏,可是我們看到的蘇軾是一個永不放棄,渺滄海之一粟的豪放詞人。這一點在他的詞中最有體現(xiàn)。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個字就將我們引領到幸福前。其實當時作者正處于冷遇外放的地位,心存憂憤。詞寫得波瀾層疊,跌宕有致。尤其是最后這幾句以曠達的情懷作結(jié),為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全詞清奇雄闊,境界壯美,才使得整首詞句句是名句。
蘇軾大唱“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將豪情壯志進行到底。“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這些詞雖是訴說內(nèi)心之感,卻依然不乏豪放之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表現(xiàn)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現(xiàn)出了他獨特的性格。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豪邁豁達的性格和知難而進的精神。
蘇東坡先生的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先河。他不會像柳永那樣低吟“楊柳岸曉風殘月。”雖然“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可蘇軾卻不會隨時間而淡淡從人們心中流走,他只會因時間在人們心中越來越偉大。
大江東去,可蘇軾,我心中最崇拜的蘇軾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