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已經(jīng)公認,大學教育包括“成人”和成材兩個方面。成材教育在專業(yè)教育方面,“成人”教育在綜合素質方面,自主性與合群性問題就是大學生觀念與行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一直以來,有一些學者將中國的大學生與西方的大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進行比較,認為中國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自主性,由此判斷出發(fā),鼓勵大學生“自主意識”的觀點便在社會上比較流行。這些流行思潮影響著媒體,媒體上此類文章經(jīng)常是連篇累牘,由此就誤導了社會,誤導了大學生。當然,媒體對一些大學教職工的影響可能更大,所以一些大學里的教職工在這方面的模糊認識也比較普遍。
其實,這些學者對西方大學教育的觀察是片面的,是只見大學不見大學以前;只見大學本身不見大學以外的主觀誤判。所以,他們的結論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西方的大學固然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方面給予了重視,也比較突出激發(fā)自我意識,但是,西方大學生的合群性照樣也很突出,而且超過了我們,這是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清楚,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和社會背景不同所造成的。
首先,西方社會的主流精神文化仍然是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從一個人的幼年時起就培育著他的合群性。宗教文化的基本論點是,上帝之下人人都是兄弟姐妹,所以要友愛、要寬容、要融通。西方人從小就由家人帶著進教堂做禮拜,稍大點更被洗禮,自己也信教了。當然,信仰宗教涉及的目標功能較多,但培養(yǎng)合群性是其最基礎的功能。所以,西方社會的學生早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jīng)奠定了合群性的觀念基礎,上了大學,隨著自主意識的覺醒和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在大學里引導和鼓勵學生的自主性就成為自然而合理的選擇。
西方青年人大學畢業(yè)后去工作,社會的工業(yè)化、大機器、流水線及發(fā)達的網(wǎng)絡和現(xiàn)代通訊等等物質文化,都在強化著一個人的合群性。正因為這一切文化和社會背景全在引導著成長中的每一個人,所以,社會的時尚文化和功利文化雖然也不斷鼓勵著一個人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性,但由于這種鼓勵的前提是人們的合群性普遍已經(jīng)形成,所以鼓勵的結果便是人們既有合群性,又有自主性。如此,作為一個人的個人意識就是完整的,心理也是健全的。
然而,中國的一些學者只在西方的大學校園看到了大學教育中激發(fā)學生自主性的內(nèi)容較多,卻并不了解西方年輕人早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在家庭生活中就已經(jīng)完成了合群性的塑造,便片面地認為西方的大學“成人”教育的重點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然后就匆匆忙忙地也要在中國推廣。
那么,中國大學生的實際狀況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根據(jù)許多現(xiàn)象反映,實際是自主性與合群性的雙重缺失。
首先看自主性。自主性是一個人人格完善的標志,要有自主性就先要能夠自理生活,自律行為,再提升后達到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自理生活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首先要消除自我懶惰卻依賴別人的思想,自我享受卻支配別人的意識。中國現(xiàn)在的許多青年學生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欠缺。一個青年人如果連生活都不能很好地自理,都要依賴別人,談論自主性顯然有點不切實際。
自律行為也能夠理解,但要做到卻有點難了,這就需要不但知道為什么一個人應當自律行為,而且還應明白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自律行為,自律行為到什么程度等等。這一系列標準、程度是建立在一個人的社會意識比較成熟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連行為都不能很好地自律,談論自主性也是空的。
獨立思考、自主判斷雖然是最難理解的,但卻是每個人都樂于享用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并非易事,F(xiàn)在,難就難在社會的多元化導致了是非觀念的多角度,許多對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有決定性影響的觀念沒有統(tǒng)一標準了,便使大學生陷入了不知如何做才算對的困惑。但這里卻要說,雖然不知怎樣做才算對,可怎樣做算錯卻容易判斷。這就是,凡事只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和主觀判斷出發(fā),而不考慮客觀因素的存在;凡事只顧及自己的感受,而無視他人的存在,這樣去理解自主性肯定是錯的。真正的自主性恰好與此相反,就是凡事充分地尊重客觀實際,凡事充分地顧及他人存在,凡事從主客觀和人己關系出發(fā),經(jīng)過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樣離自主性就比較接近了。
那么,中國大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在中小學階段是否很好地培養(yǎng)起了這種自主性呢?太多的人并沒有很好地培養(yǎng)起來。激烈競爭的應試教育和獨生子女現(xiàn)象導致家長對孩子進行著全方位的呵護:生活方面保姆式地照顧孩子,行為方面總是遷就孩子,思想方面更沒有培養(yǎng)起健康的獨立思考的習慣。許多家長和老師受片面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從思想意識上也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什么是正確的自主性,什么是必須的合群性,結果等到孩子“金榜題名”了,健康的自主性沒有培養(yǎng)起來,不正確的自我中心卻膨脹起來。進入大學,在一些對西方大學一知半解的學者的倡導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經(jīng)常被曲解,被片面化,結果是在原有自我中心的基礎上更加只管自己不顧他人。這其實是在已經(jīng)不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小學教育基礎上又在進行著不成功的大學教育。
自主性與合群性從淺層看雖有對立的一面,但從深一層看卻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甚至自主性中就體現(xiàn)著合群性。比如,不為他人言論所動自己就要與周圍的人合群,這就是反映在合群性里的健康自主性;而合群性中也體現(xiàn)著自主性,比如自己欣喜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自己以個性特征與群體所契合,這就是合群性里的自主性。不成熟的人可能只停留在對立的層面。即便是只停留在這一層面,也應均衡地把握這對立的雙方,合理地調(diào)適自主性與合群性的比重關系。為此,我們不妨先從淺層次的對立性上分析自主性與合群性的問題。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必須首先要有合群性。合群性指的是一個人與別人的溝通力及與群體的融和性。凡事應當從人己關系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只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這是對一個人確立合群性的基本要求。那么在這個人的行為上就表現(xiàn)出能理解寬容人,能與人進行合宜的溝通,能按群體的要求修正自己的言行以適應某個群體。合群性差的人卻不想適應群體,而只想讓群體適應自己。
當然,有時候個人的自主性也會影響群體,這種情況下看起來似乎是群體適應了個人的自主性,其實是影響群體的這個個人首先能代表群體的目標,能用一種合群的為群體所接受的方式去影響群體。所以,這里面仍有合群性的存在。人們往往對一些負責人物的自主性影響群體比較關注,卻往往看不到無論任何負責人包括英雄和領袖人物,他在影響別人時自身也必須要先有合群性,以讓大家接受自己,群體才能被影響這個基本的事實。
合群性決定一個人的適應性和生存力?梢哉f,合群性與自主性相比,是更基礎的,更優(yōu)先的素質。如果一個人的合群性好,自主性欠佳,這個人仍能生存,仍能適應社會,只不過提升和發(fā)展力較弱,也就是仍是一個能立世、能生存的人;如果一個人的合群性差,自主性強,即便是健康的自主性,這個人首先在適應社會方面就有局限性,生存力就弱,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自主性事實上也無法施展。
從理論上講,合群性是要有思想資源之根的。任何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難以立足。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nèi),合群性的思想資源之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西方基督教為代表的經(jīng)典宗教,即在上帝之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所以要博愛,要溝通,要合群;另一個就是東方的孔子學說,不從上帝出發(fā),而是從家庭親情出發(fā),擴展到群體關系。在大學引進西方宗教顯然不合適,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來就是很注重合群性培養(yǎng)的,對孩子從小時起的仁、親、愛教育,雖然沒有西方上帝的玄虛說教,但從家庭親情,從人己關系出發(fā),照樣能培育出一個人的合群性。遺憾的是近百年來我們的民族卻自斷傳統(tǒng),孔子學說早已被貶損得不成樣子,文化之根被淹沒在各種淺薄的流行思潮里。從魯迅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的一些西化學者,都是只顧批判中國文化的合群性,煞費苦心地引進西方流行的“自主性”,其結果就是中國的合群文化不但沒有了地上的桿莖,更毀壞了地下的深根。
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的革命集體主義似乎接過了合群性的培養(yǎng),但卻與階級斗爭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導致社會成員只關心階級內(nèi)部的合群性,而不顧及全民范圍博大的合群性。這對于一個時期中社會上形成的拉幫結派和全民“窩里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便這樣,后來由于階級斗爭的理論與實踐被停止,與之掛鉤的革命集體主義也就從根本上被懸空了。這樣,由于合群文化思想資源之根的缺失,致使中國的大學教育里合群性教育一直沒有解決好。
以上分析了社會文化傳統(tǒng)與合群性、自主性的關系問題,那么從人性上分析,自主性與合群性各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說,自主性的基本方面偏屬于人的動物性本能,有天然本能的驅動力,是不經(jīng)過激發(fā)培養(yǎng)訓練就會具有的一種自然選擇,而健康成熟的自主性則要建立在深刻全面的思想內(nèi)容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基礎上。而合群性不論是基本方面還是健康成熟方面都屬于人的“神性”和社會性,缺乏內(nèi)在本能的驅動力,必須要經(jīng)過激發(fā)培養(yǎng)訓練才能產(chǎn)生。所以,明智的思路應是:大學“成人”教育的難點并不在于對“自主性”的激發(fā),而在于對合群性的培養(yǎng)。因為通常情況下,青年人本能地具有自主性自戀趨向,順著這個自戀,那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而合群性則要在外力的激勵下才有動力,而且一個人要有點“神性”才能去追求,但“神性”卻是不能自發(fā)產(chǎn)生的。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中國大學生的合群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原本就是欠缺的,而一些學者卻在片面地強調(diào)對自主性的激發(fā)。他們所說的自主性實際上并不出低層次的“競爭意識”之右,結果使合群性的培養(yǎng)更受沖擊?纯粗袊髮W生的實際,可以說,中國目前大學生的狀況越是“名牌大學”,合群性教育與培養(yǎng)越是欠缺,致使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普遍缺乏合群性素質,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干脆在職場上貼出了“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免談”的標示語。對中國大學生的廣泛調(diào)查表明,普遍流行著自我中心的心態(tài),遇事只顧自己的感受,片面理解個性化,追求張揚自我,缺少寬容與愛心,缺乏責任和感恩。在職場上片面理解競爭,以為競爭就是突出自我,打壓別人,基本不理解合群性才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這些就是對中國當代大學生自主性與合群性狀況的基本分析。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西大現(xiàn)代學院應在加強健康的自主性培養(yǎng)的同時,要著重培養(yǎng)同學們的合群性。自主性在于廓清其真實含義和內(nèi)容,引導升華出高層次的自主性,合群性在于從態(tài)度上、認識上,理論與實踐方面加大引導培養(yǎng)力度。只有培養(yǎng)起合群性,自主性才能健康地確立起來。所以,當前培養(yǎng)合群性是我們的重點,也是我們的難點。今年初,胡錦濤同志在兩會上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這是非常英明的決斷。追求和諧是東方文化的本質特征,構建和諧社會更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合群性是社會和諧的人性基礎,大學教育擔負著向社會輸送棟梁之材的重任,大學成人教育將合群性作為一項最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就是在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履行大學教育的職責。
為了很好地履行大學的這一職責,我們對當代大學生的自主性與合群性的實際狀況應有客觀的、清醒的認識與評估,要理解合群性是大學生“成人”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這涉及到大學生活如何平穩(wěn)度過,更涉及到同學們的未來如何能夠很快適應社會,具體說也就是我們的畢業(yè)生在未來是以自己足夠的合群性融入社會,被用人單位接納,受同事歡迎,受老板和主管重用,還是以自己那些不正確的所謂“自主性”被社會所排斥,在職場上屢屢失意,被同事排擠、被老板和主管“炒魷魚”,或者動不動就以自己的“自主性”去“炒老板的魷魚”,從而成為漂泊于社會各個角落的失敗者?我們對此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以便為我們的同學培養(yǎng)出良好的合群性,先以合群性立世,求得生存,再考慮以健康的自主性去發(fā)展。當然,這樣表述本身就是淺層次的將自主性與合群性對立起來的表述。我們不妨先以這種較淺層次的理解去指導自己與同學的“成人”過程,達到一個基本水平后,再提升到更高的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層次。這樣,我們的同學就會迅速成長成熟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