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初進行了體質健康測試,測試中同學們會注意到,在800米、1000米跑步結束后老師都會提醒大家,不要停止繼續(xù)慢跑放松,或者走一走;課堂上,在熱身跑后老師要求,慢走一段距離再停下來,這是為什么呢?有同學知道是為了防止暈倒,有同學只是照老師說的做而已,至于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從運動生理學方面作以解答,讓同學們知其所以然,以減少運動性暈厥甚至是猝死的發(fā)生。
大家都知道血液有運輸氧氣的功能,運動中血液會重新分配,非運動器官血流向運動器官集中,運動器官中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氧氣的供給。當我們在快速奔跑等劇烈運動時,由于下肢肌肉的活動量大大增加,因而血液的供給也隨之急劇增加,下肢的毛細血管幾乎全部開放。這時,必須將靜脈血及時地送回心臟和肺臟,使之進行氧合交換,然后變成動脈血再輸送到全身,如果突然停止運動就會導致血液積聚在下肢,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回心受阻,心搏輸出量減少,動脈血壓迅速下降,大腦供血不足,腦缺氧導致暈厥,發(fā)生重力性休克。
運動時下肢肌肉群的大幅度收縮和放松,對靜脈有一種節(jié)律性的擠壓,使靜脈血隨著節(jié)律回流,從而對下肢靜脈血回流到心臟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和動力作用。如果在劇烈運動后立即停下,那么下肢肌肉的收縮活動就會大大減弱,而下肢靜脈也就無法利用肌肉的收縮力,把血液很快地送回心臟,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關系,就會使過多的血液積聚在下肢,處于舒張狀態(tài)的大容量血管中,造成回心血量驟然減少,而這時心臟的活動水平還很高,繼續(xù)把大量血液往下肢輸送。于是,一方面造成兩腿淤血,另一方面致使腦部和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突發(fā)性暈厥,以致休克。癥狀較輕的病人在全身血管的調節(jié)作用下,血液會逐漸地進行重新分配,可使腦部缺血得以改善或解除,從而使病人自行蘇醒。如果癥狀較重,或沒及時采取急救措施,病人就會因血壓急劇下降,腦及心臟急性缺血等原因而發(fā)生意外情況。
為預防重力性休克或猝死事故,在劇烈運動后,一定要重視做好整理活動,如慢跑、走動,活動四肢或按摩肌肉等,尤其是在快速奔跑后,切莫立即停止,而應在減速的情況下再繼續(xù)慢跑一段路,并不斷做深呼吸,然后緩緩地停下。這樣可使原來大量開放著的下肢血管有一個調節(jié)過程,不使回心血量驟然減少,從而可有效地預防運動后休克或猝死的發(fā)生。
體育教學部 許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