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觀看了北京師范大學王玨老師《Deepseek助力教師工作提質增效》講座,我立馬采用王老師的方法用DeepSeek生成下周《主持人節(jié)目鑒賞與評價》的課程思維導圖?粗聊簧献詣友诱沟闹R脈絡,我驚嘆AI的魅力。
傳統(tǒng)案例學生早已審美疲勞,學生的課堂需求也在持續(xù)發(fā)生變化。我嘗試用DeepSeek輸入:“請結合Z世代特點設計5個新穎的教學案例”,當屏幕上跳出“游戲化積分系統(tǒng)”、“虛擬偶像激勵模型”這些讓我耳目一新的創(chuàng)意時,我對著電腦笑出了聲。今天整理書柜時,那本被翻得卷邊的《脫口秀的誕生》突然滑落,書頁間飄出一張泛黃的課程表——三年前我第一次上《主持人節(jié)目鑒賞》時的手寫教案。摸著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再看著屏幕上DeepSeek剛生成的《即興主持場景模擬題庫》,忽然覺得時光在技術的光暈里打了個溫柔的褶。
這次講座里,王玨老師那句“AI不是替代教師的魔法,而是教師手中的魔法棒”直擊我心。記得讓學生用DeepSeek生成《如果魯豫采訪蘇軾》的對話腳本時,有個機械感十足的提問:“蘇先生,您對現(xiàn)代人愛用‘呵呵’怎么看?”全班哄笑中,我卻如獲至寶——這正是引導學生思考“提問溫度”的絕佳案例!當我們集體把AI腳本改編成“東坡先生,黃州孤鴻與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孤獨有何相通?”時,我看見了技術倒逼出的思想火花。
最讓我受觸動的是個性化輔導場景。上周上課有個總坐后排的男生怯生生地問我:“老師,您上次推薦的AI學習伙伴,真的能聽懂我的問題嗎?”看著他手機里密密麻麻的提問記錄,我突然意識到,這個曾經(jīng)因為口吃不敢提問的孩子,正在通過AI助教悄悄追趕著課堂進度。技術溫暖了教育中那些隱秘的角落,這或許就是王老師說的“教育公平的新可能”。隨著最近的幾場學習,我的備課流程儼然形成了“人機協(xié)作”新模式:先用DeepSeek快速收集前沿文獻,生成課程框架;再用它分析往屆學生作業(yè)數(shù)據(jù),找出認知盲區(qū);最后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判斷,把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變成有溫度的教學設計。就像王老師說的,我們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的“知識搬運工”,而是手握智能導航的“教學設計師”。
或許有一天,AI能模擬出白巖松的每一道皺紋里的滄桑,但永遠計算不出敬一丹接過留守兒童信件時顫抖的零點五秒。這是我們身為人師的幸運,也是責任:在算法的浪潮里,永遠為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心動瞬間”,留一盞不滅的聚光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