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椿钪?活著有什么使命嗎?”,影片的開始是用這三個問題引起觀眾的思考。《一條狗的使命》將四段故事合聚為一的方式,雖然使電影在銜接上可能并沒有那么流暢,但時而讓人暖心,時而又讓人感到流淚,寫滿的是一位年近古稀導演的誠意,而這種誠意的突顯即有著他對生命的頓悟思考,更也是對愛的使命的一種表現(xiàn)和詮釋。
電影是以“狗”的視角,以動物的客觀邏輯,以生動的劇本語言,別具匠心的刻畫了4個不同家庭的命運。在觀看這個影片的過程中,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整個影片的畫面感,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用簡單、單純的色彩,秋天的黃色和夏天的綠色表現(xiàn)了狗對自由的渴望。在電影的后半段中,它奔跑在麥田中,歡騰的身影,大片黃色的麥子隨風擺動,此時對我的視覺感官來說是非常愜意和享受的,對于狗狗來說它該是被釋放后內(nèi)心掩蓋不住的欣喜吧。
狗狗貝利的四段生命,和伊森的四個人生階段,包括了童年、少年、青年、老年,人生的離散與相聚都在其中,形成了若有若無的對比。影片故事的情感飽滿,從懵懂的童年時光到父親酗酒后親情破碎的痛苦,再到老年時的善良、寬容,很好的演繹了處理。其實在這部《一條狗的使命》之前,導演還拍過一部高口碑的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后者憑著狗與人的相濡以沫,感動了觀眾,雖然兩部影片都是以守候和陪伴為主題,但這一次,導演不論在拍攝技術,故事的節(jié)奏和氛圍,還是人與狗的表演,情感互動,都詮釋的非常好,特別是男主人公從小到大的成長,狗狗貝利四世的輪回,設計的很巧妙。
影片表面上是講了人與狗的情感,其實更是通過狗狗貝利的視角,看人與人之間的聚與散,相互依存與共同成長,也是通過狗的所見所聞和不同經(jīng)歷,折射出了人的生死觀與價值觀,影片中貝利的四生四世,正是在表現(xiàn)伊森一生中的不同時期。第一世貝利到了伊森家后,在家里追貓,把家里弄得一團糟,這和伊森無拘無束的童年是如出一轍的;第二世,貝利變成了警犬艾莉,相當于伊森的少年時代,熱血,有責任感,沒有任何顧慮的向前進,為了救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第三世是很重要的,貝利變成了小短腿,重新有了自己的家庭,影片雖然沒有表現(xiàn)伊森的青年時期,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伊森在大城市奮斗后無法抹去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最后又回到故鄉(xiāng)獨自生活的畫面;第四世,貝利成為流浪犬,在經(jīng)歷漫長的孤獨后又找回到了農(nóng)莊,與伊森重聚。
其實影片不僅是在講述忠誠與守候的故事,也是在講人生的故事,漫漫人生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人生中的這四個階段,不同的經(jīng)歷,我們的感受也不相同,相同的是我們從影片中感受到的生命的意義,伊森與貝利的相互陪伴與守候,就是一種愛的使命,是久久不會冷卻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