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部門集體學習了國學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其中每一個章節(jié)均以誦讀、釋義的方式學習,最后,聯(lián)系工作實際談個人所得。集體的學習過程是歡樂的,也是短暫的,但對于我受益匪淺,尤其是當我讀到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所想很多。
天地,它沒有仁愛可言,對待萬事萬物如同看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任憑人們自生自滅。“天”,是中國古人慣以認為的世界的主宰,往往被賦予了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義,先秦諸子們,直到如今也會有人抱有傳統(tǒng)的天命觀。可見人對于“天”的崇拜、敬畏,但在老子的思想里,“天”不能幫助任何人,一視同仁,不會偏私任何人和事,不講仁慈,不妄加評論和干涉。“天”是無為、無情的,甚至于將人和萬物都與芻狗一般看待,但是捫心自問,人們是否對“天”抱的幻想太多了?太高看“天”了?任萬物隨便的看它,“天”一直就最自然的存在該在的位置。老子提醒人們,該清醒的認識到:所想出來的有人格的天神,只不過是自然之天!那么,所謂的“圣人”,他們和自然的人也一樣,不能要求“圣人”,不能給“圣人”賦予超于自然人的能力,不能限定“圣人”條條框框!
如此的哲學思想是不是覺得“天”塌了?覺得沒有了“圣人”的模板,生活過不下去了?何況老子還說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現(xiàn)實生活如此的繽紛和有害,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怎么生活和工作呢?
對于我們的焦慮,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善良的品行永遠得是第一位的,如“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就知道該如何行動了。
而為人之道,要留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需要適可而止。正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當然,我們還得注意到每個人和事所處的位置,及相互關(guān)系,即使是“無”或者“有”,這兩者相對,卻也相生,或許搭配起來才能發(fā)揮物的價值,會讓事情變的更好。正如老子給我們舉的例子一樣“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人于天地間浩然正氣之所存,一定得講尊嚴。中國士大夫們一直追求的高潔,需要的精神支撐,無非是在人世間的“一個位置”,一份尊嚴而已,和如今我們的生活中的追求又何其相像!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那么努力做到灑脫,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吧。
以德為本,灑脫、豁達的態(tài)度,不計較得失利弊,又可否長久呢?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地由于“無私”而長存永在,人間“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或許生活、工作中有不如意的時候,靜靜的看著或許比焦躁更能看清現(xiàn)實,看清問題所在,明白如何處理所謂的“麻煩”。而當所有的“麻煩”一一被解決時,回過頭去,身后或許是鮮花一片。像做數(shù)學題,解出一個小題,有一點成就感,解出最后的大題,成就感會更大,解出高考題,那么離想去的“大學”更近一步了!愿“麻煩”不麻煩,愿我們自然的做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