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個詞對于每個人來說并不陌生,從牙牙學語的嬰兒到十年寒窗的學子,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文本知識到生活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的醒世名句。這些似乎都說明了,一個人無論年齡長幼,學習作為人類最原始的一種生存模仿,整個過程似乎都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過程中,每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百思不得其解時的困惑,有受人點撥后的恍然大悟,有對人性深刻思考中的苦悶,同時更有賦詩填詞后的怡情淡然,但其中的滋味或許只有親試者方能體會,正所謂:此種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之于學習的意義,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有段話解釋的最為恰當,她說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無論是為生計奔波的成年人,還是背負沉重書包的孩童,大家總在思考何為學習的真正意義?答案便是:學習是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多一種選擇。
《禮記》有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說人無論身份的貴賤、地位的高低,都應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見修養(yǎng)品性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不僅是指學習行為本身,更體現(xiàn)出了學習要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這也就學習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為我們提供了本質上的途徑。正因為我們自身隨時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學習的過程,便是我們自己克服缺陷與不足的過程。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提問與反思,而最大的敵人反而便是其自身。
古句曰: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里,潛藏著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這個人人都在講價值投資的社會,學習作為“穩(wěn)賺不賠”的投資,同時更是補充能量最有效的途徑。內(nèi)心的富有、正直的三觀、清晰的思維邏輯、完善的表達能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價值體現(xiàn)和立足于瞬息萬變社會的實力。
千年前的那場盛宴中,當李太白吟唱著: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時,生活之于我們最有意義的快樂,并不是玩樂后的嬉笑,也不是一群人的狂歡,而是當你回頭看走過的路時,會因為曾經(jīng)把握住了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讓自己在面對選擇時沒有委屈自己,這也是人生的真諦。
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請在最該學習的年紀不要選擇玩樂,而在最該奮斗的時候更不能選擇安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