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25--1965.12.16)英國小說家、戲劇家,生于律師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國撫養(yǎng)。原來學(xué)醫(yī),后轉(zhuǎn)而致力寫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tài)度審視人生,基調(diào)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在國內(nèi)外擁有大量讀者。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阿金》等。毛姆屬于現(xiàn)實主義作家,但是小說當(dāng)中有部分自然主義特征。例如重視環(huán)境描寫,以及反映中下層人民。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故事人就是毛姆,他不但旁觀,也參與,口氣就像是在說幾個朋友的家常。人物的聯(lián)系比較松散,伊莎貝爾是一個中心,毛姆是另一個中心。在這部作品里,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小說講述了一群人的悲歡離散,人物不多,拉里、伊莎貝爾、格雷、艾略特、索菲,拉里和格雷都喜歡伊莎貝爾,與格雷不同的是拉里由于在戰(zhàn)場中發(fā)生意外,歸來之后性情改變。而格雷始終都是積極融入這個社會的人,對伊莎貝爾不離不棄。索菲是朋友圈的邊緣人物,遭遇人生的重大不幸之后用極端的放縱來拒絕接受自己的生活。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是個優(yōu)雅的人,勢力鬼,古董掮客,藝術(shù)鑒賞家和熱心的朋友,是當(dāng)時歐洲上流社會的縮影。伊莎貝爾在發(fā)現(xiàn)與拉里的不同之后兩人和平解除婚約,與格雷結(jié)婚,而拉里一心追求真理與命運的答案,最終在印度找到自己的答案,歸來之后隱于人海。書的最后部分,拉里完成對生命的提問,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一位出租車司機,如他所愿一般淹沒于喧囂激蕩的人海。其中有眾多矛盾和利益糾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nèi)心彷徨,有人慈悲為懷,有人不知變通……此番種種,構(gòu)成眾生相,每個人得償所愿:成為社交名流,進入上層階級,或是朝九晚五平凡忙碌,有的終于求得一死,究竟也是皆大歡喜的。其中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取得了一生中最高的成就。
有人說,其實拉里就是毛姆自己,也有人說萊雷是毛姆自己,各有各的理由,其實毛姆對筆下的角色沒有偏袒,這一點非常難得,許多作家的人物設(shè)定里帶有明顯的個人偏好!兜朵h》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于“旁觀”做出了生動詮釋,不去過多干涉作品與讀者,是身為作家的德行,強調(diào)“超脫個人悲喜”的描寫生活,從而對于讀者的不拒絕,帶著一股親切味道。
事實上毛姆在中國受到歡迎是一種現(xiàn)實,是一種推測,也是一種歷史的原因。毛姆喜歡中國,在他1920年訪問中國之前,他對中國是好奇的,在訪問中國之后。他對中國有了感情,但好奇之心依然沒有冷卻,東方文明的魅力,東方人民的身影,始終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書中的對輪回和得道的探討,更能拉近和東方讀者精神上的距離。
延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鎖》,《毛姆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