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沉浸在自己周邊美麗的環(huán)境、生活在優(yōu)雅的靜謐中,也許你很難想象有一部分特殊的人以垃圾為生。
曾看到過一部紀錄片至今令人難忘。里邊描述了在某個村莊,那里的人們專門靠分揀垃圾為生。有這樣一個畫面令人至今印象深刻: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垃圾堆里玩耍,蒼蠅胡亂的在頭頂上飛舞,旁邊有個約十一二歲的小姑娘正在用一潭發(fā)臭的黃水在洗著長長的頭發(fā),遠處的老奶奶在垃圾堆里翻騰著什么或者是在做分揀……而整個畫面一眼望去全是山一般高的垃圾場,周圍依稀可見的村莊在垃圾的映襯下顯的更加破敗渺小,更遠處的整個莊稼地幾乎沒有了,鏡頭里一個粗壯的女人很麻溜的從一家專門賣飲用水的人家里急忙的買了一桶水往家扛,可想地下的飲用水已被完全污染……面對鏡頭,一位被采訪的婦女,啟齒沉默,笑的是那樣苦澀。你能否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可就是這樣的地方卻是真實存在的。這里的人們不愿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因為除了這里他們也不知道還能去哪里安家,索性就繼續(xù)待著;當然垃圾可以帶來比莊稼更高的收入,他們日復一日的在垃圾堆里勞作,即便是自身已經染上了某種疾病也依然如此。那又是什么使得這里的人們墨守成規(guī)而又不知所措?
我覺得是貧窮限制了思想,使得固化。試問,誰愿意整天生活在骯臟中以垃圾為生,誰又會情愿終日被惡臭所圍困被疾病侵襲而無動于衷?一切的根源還是窮苦讓人變的麻木,對于突如其來可以致富的情形令這個基本靠天吃飯的村里人來說無疑是欣喜的,他們可以忽略骯臟、丑陋,當然最重要的是雖然內心無比痛恨所處的環(huán)境但面對困境卻又無能為力,所以就選擇了接收并以此為生。經常有報道稱某地的垃圾無處堆放有的連夜送往偏遠的鄉(xiāng)村,因監(jiān)管的缺失,一來二去,漸漸地就成了默認的垃圾場。
據悉,我國城市垃圾每年產生量近2億噸,平均每人每年生產垃圾量約300kg,且近年來基本以10%的速度在增長。我國有約668座城市,2/3被垃圾環(huán)帶包圍。這些垃圾埋不勝埋,燒不勝燒,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危害。據中國環(huán)境產業(yè)保護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 年底,全國658個設施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1.72億噸,有各類生活垃圾處理設施765座,處理能力為49.2萬噸/日,無害化處理量約為1.54億噸/年。然而還有其他的垃圾未包含在內,這些巨大的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已經對環(huán)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我們國家的垃圾處理基本以填埋、焚燒等方式為主,處理方式單一,而每天產生的垃圾又是源源不斷,在管理和制度上相對落后,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重。
想必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在沒有霧霾、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中,即便是在現如今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也想擁有花園般的生活環(huán)境。關愛環(huán)境,關愛生活,從你我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