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價一個人,會說這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們形容一位老人,會說這是一位仁慈的老人,善良、仁慈的仁愛思想,也是儒家哲學里的基石,那么,究竟什么是仁愛呢?孔子給我們的答案就是愛人,那么怎樣做才能做到愛人呢?愛人就是用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他人好。有仁愛之心的人,必是心地善良之人,一個善良的人,他腳下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闊。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孩子;工作中,領(lǐng)導、同事之間相處也會倡導一種友善的方式,團結(jié)一致,相互幫助,完成工作;生活中,我們組建一個小家庭,長輩們也會不斷的叮囑,夫妻之間要齊心協(xié)力,其利斷金,而這些都是在各個方面鼓勵我們用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與他人協(xié)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心雖小,最終也會條條小溪匯大海,惡行雖小,卻也可能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仁愛之心更是一種身體力行,一種點點滴滴的小事匯聚而成。有一個盲人晚上出門時總會打著一盞燈籠,有人嘲笑他,你又看不見,打著燈籠干什么呢?盲人回答到:我雖然看不見,但是我打著燈籠別人就會在黑暗中看見我,這樣就不會碰撞到我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打一盞燈籠照亮了別人腳下的路,同時也避免了自己被撞倒,如果我們處處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看似自己沒有什么損失,卻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得不償失。一盞燈籠,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也同樣避免了我們自己受到傷害,送他人一朵玫瑰,我們自己的手上也會留有余香,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善的行為,帶來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結(jié)果,這是我們大家都想要的雙贏,如果我們都用這樣善良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人,去對待生活,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一次善的行為容易,堅持不懈的行善卻不容易,愿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都能用一顆善心去對待他人,并能堅持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