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絕大多數人都熟悉并了解,出自《韓詩·外傳》卷九里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這兩句話。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出自《論語・里仁》篇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三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告訴我們:“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作為父母的好兒女不但要奉養(yǎng)并孝順自己的父母,而且還要在外出遠行前必須向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向以方便父母聯系及尋找,這不但是一種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擔心、關心和牽掛。更是我國上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
由于自己以前曾對這三句話印象和理解不夠深刻,總覺得每次出個門父母親老是問東問西的覺得很反感。自從來到我校后,特別是在參加了我?倓仗巼鴮W堂每學期組織的學習后,讓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本學期我們開始了《論語》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這三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話語,深深地感染并熏陶著我那心靈最深處的那絲絲善良的本性。
記得北宋文學家蘇轍曾說: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值得一提的時,讓我又聯想到了我與孩子的父親曾經相識時的一段情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幕。那就是我們剛認識后的不長時間,他正好剛畢業(yè)準備應聘工作之際,接到了一個南方大公司的邀請,而且薪資非常優(yōu)厚,就連我本人也被那種機遇所吸引,當時的我比較單純耿直,我就在想對方有這個好的條件肯定是要南下開辟屬于他自己的一片天地。誰知道最后經過慎重考慮,他還是選擇了放棄留在西安發(fā)展,當然也許是一種緣分吧,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了解,我們也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后來有次機會,我們閑聊時我就想起來問他:當時那么好的機會為什么不去南方發(fā)展,他非常果斷而且又用堅定的眼神看著我說,小時候家里特別貧窮,因為我的父母想盡辦法讓我學習供我讀書養(yǎng)我成人,當我學有所成時,父母已經年長且需要人照顧,我不能因為物質豐厚而棄親圖利吧。古語說: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更何況人了.....
在此,我很慶幸自己能夠認識這么一位孝順懂事的好丈夫,現在讓我再想想當初自己每次出門時父母的問話,讓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當初的不懂事不理解,當自己為人母之后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父母當初的一片苦心。那不是父母的啰嗦而是父母的一顆純潔無私的愛。
其實,有些人、有些事我們可能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作為父母的好兒女我們更要珍惜當下,有句話說的很好“別讓等待成為遺憾”。雖說父母與子女之間各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但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常理,作為子女也應盡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與義務,盡早孝敬自己的父母。其實對父母的孝心我們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一點都不算難,凡是因為忙作為借口的理由,那不是一種充分的理由,可能是父母的印跡或影響在自己的思想腦海里沒有那么的深刻罷了,感恩父母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也將會感到無比的欣慰。有人說孝經父母最難的就是“色難”,這話一點沒有錯,態(tài)度決定一切也是做任何事情的一種前提。我認為自己能做到的就是,例如:每當在外有空時,以一種溫和的語氣打電話問候父母的健康;每次盡量抽空回家陪父母說說話拉拉家常;飯后幫父母打理下廚房然后攙扶著父母在田間小路上散散步等等。
感恩是發(fā)自心靈深處的一種自省,更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感念。俗話說:凡事要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心境,更何況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的恩情。
百善孝為先,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孝經父母,這是每個做兒女必須應盡的義務,更是天經地義的一種責任,古人云:我孝于親,子還孝于我。有空就;丶铱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