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一提起北京最有名的高等學府,自然首推北大、清華。然而您知道嗎,位于北京市成賢街的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代,是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兼教育行政管理機關。
中國自西周起就建立了供貴族子弟學習的教育機構。隋唐以來則正式設立了國子監(jiān),它是掌管全國學校的最高行政機關,稱國子監(jiān)衙門;同時它又是直接舉辦大學的教育機構,稱太學。國子監(jiān)的學生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優(yōu)秀人才,統(tǒng)稱“貢監(jiān)生”、“監(jiān)生”或“太學生”,他們既可以直接參加較高級別的科舉考試,也可直接被推舉為官。國子監(jiān)作為中國古代官辦教育的代表,起著表率全國的作用。
北京國子監(jiān)是坐北朝南的建筑。中軸線上依次坐落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樓、辟雍、彝倫堂等建筑。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主體建筑——辟雍。當游人走過建造華美的琉璃牌樓時,氣勢雄偉的辟雍已經整個展現在眼前:四面環(huán)水的漢白玉周欄簇擁著高大的紅柱黃琉璃重檐四方形大殿,方殿頂部中間火珠冠頂、金碧輝煌,再加上周邊綠樹紅廊、青磚灰瓦的六堂建筑的映襯,更使之顯出天下獨步的皇家氣派。大殿正面的重檐之間,高懸乾隆皇帝御筆所題“辟雍”二字的匾額。在辟雍的前方,還有兩座御碑亭,東西對稱,碑的正面分別用漢文和滿文鐫刻著乾隆皇帝專門為紀念辟雍建成而親筆撰寫的碑文。
辟雍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比國子監(jiān)其他建筑晚了近五百年。“辟雍”一詞,首見于《詩經》:“於樂鐘鼓,於樂辟雍。”一般認為,辟雍是“天子承師問道,行禮樂,宣教化”的地方。“辟”通“璧”,“雍”是一種四面有水的高屋,所以古代的“辟雍”應是建在四周環(huán)水的土丘上的高大建筑物,但它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自西周以來的千百年間在世上早已湮沒無聞。乾隆皇帝認為:“太學之有辟雍,古之制也;有國學而無辟雍,名實不符。國學在京師,萬民所敬仰,其制不可不備。”下定了決心要建辟雍,并下令讓劉墉等人參與建造設計。劉墉等人根據前人對辟雍的解釋,加上自己的理解,本著“復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務實”的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建成了現存世界上唯一的辟雍圜水工程,使原本只在典籍中流傳的“辟雍”建筑得以形象、立體、真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辟雍大殿內部為正方形,金磚墁地,四面有門,穹窿頂無梁無柱,風格獨特,建筑難度很大。辟雍大殿前池環(huán)如璧,徑長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四尺,四面有橋,橋各長四丈,寬二丈二尺。周池護以石欄,石欄的規(guī)格形制完全與天安門城樓上的石欄桿一樣,屬皇家級。池的四周,東西南北四角各有個注水龍頭,水由四井通過暗溝注入池中,據說每當四龍噴水時,水聲激越蔚為壯觀。乾隆皇帝解釋說:“池圓象德圓,殿方象行方,是體天地之撰,立規(guī)矩之極也;環(huán)以水,達以橋,則合乎水圓如璧之說;麗以穹宇,門辟以四門,則合乎王邕澤宮之說。”辟雍落成后,乾隆皇帝曾經親自在此講學;雖然據考證其講學的時間不足半小時,但這已足以表明辟雍地位之尊。
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對北京國子監(jiān)辟雍的建筑成就贊嘆不已,把它與故宮三大殿、天壇祈年殿、頤和園仁壽殿并列為北京六大宮殿之一。上個世紀的幾十年間,國子監(jiān)是首都圖書館所在地,直到幾年前才成為旅游景區(qū),辟雍則是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如果您有暇能到國子監(jiān)一瞥,領略一下古代最高學府的神韻,在寧靜莊嚴的古建筑中撫今追昔,定會獲得更深的文化歷史享受。
據《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