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下午4:00,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越教授應邀在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博望報告廳為大家作了主題為“再出發(fā):中國近代史學的開端與發(fā)展”的專題講座。我有幸與眾多老師、同學一起聆聽了此場精彩的講座。
張越,1962年生。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F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副所長、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研室主任、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學術顧問、《史學理論研究》雜志編委、《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副主編、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史,研究重點是中國近現代史學。
主要出版專著有:
《新舊中西之間——五四時期的中國史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史學史通論與近現代中國史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五四時期中國史壇的學術論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史學史·明清時期》(第五卷)(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史學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史學史資料匯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叢書——〈后漢書〉、〈三國志〉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李大釗·青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史學概論文獻與資料匯編》(合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講座開始后,張教授首先界定了近代史學的分期,他認為史學史的階段劃分應遵循歷史學自身的特點。他提出近代史學發(fā)軔于20世紀初年,依據是:1901年和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著名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提出了史學革命。其次,張教授對于當前學術界以史料派與史觀派的斗爭作為近代史學的主旋律,進行了深入的辨析。他強調史料派在歷史研究中功不可沒,因為只有求真才能賦予歷史學以科學精神。同時,張教授還重點講述了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郭沫若,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歷史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偟膩砜矗妨吓珊褪酚^派的劃分固然有其道理,但史觀派與史料派并非完全對立,研究者不宜忽視近代史學的多重面相,如國粹派、古史辨派、《禹貢》派、戰(zhàn)國策派等等。
張教授還同大家分享了中國近代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歷程,詳細講解了近代史學家怎樣對待舊史學,怎樣處理新舊史學的關系,以及“新史學”所開辟的近代中國史學的研究路徑,并以胡適、郭沫若等著名學者的研究觀念和研究內容對各個問題作出了具體的分析。整個講座,張教授既對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的問題有宏觀的把握,又對具體問題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思路清晰,發(fā)人深省,引人入勝。
整場演講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觀點新穎獨到,張教授的語言時而莊重時而幽默,作為聆聽者,我在此場講座中既收獲了知識,也受到了啟迪。講演過程氣氛熱烈,部分師生沒有座位,仍然堅持站立聽講。最后,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此次演講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