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下午,我有幸參加了陜西高校“課堂教學觀摩周”活動,在陜西師范大學隨堂觀摩了郭英杰老師的《美國文學選讀》課程,獲益良多。
本堂課郭老師帶同學們學習的是Henry David Thoreau的經典名著Walden。課程設計的第一部分是學生進行Presentation,由上節(jié)課老師指定的兩名同學分別呈現。一位同學講解Thoreau的生平和作品,一名同學講解梭羅作品反映的主題。然后郭老師針對同學們的Presentation進行內容補充,尤其將Thoreau與上節(jié)課學過的Ralph Waldo Emerson融會貫通。第二部分是學生閱讀課本Walden節(jié)選部分,并與同學就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進行討論,并跟同學們分享group discussion的結果。郭老師然后抽取內容的第一段進行解讀。解讀部分主要是主題意義而非具體的語言分析。第三部分是學生分組進行話劇表演,內容有之前學過的James Fenimore Cooper的名作The Last of the Mohicans,Edgar Allan Poe的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Ralph Waldo Emerson的Nature,以及本堂課學習的Henry David Thoreau的Walden。整個話劇表演同學們準備充分,可以脫稿說臺詞,氣氛熱烈活躍。其中Thoreau的Walden學生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以Walden Pond為背景,演繹了Pride and Prejudice的故事。話劇表演完之后,郭老師贊揚了同學們的表演,并獎勵給他們糖果小禮品,整個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最后一部分,郭老師給大家布置了作業(yè)“Enjoy Nature,Enjoy Walden,and Enjoy Yourself!”,讓大家課后欣賞文學作品。
課后筆者訪談了兩名同學,了解到郭老師的課堂一貫的主要特點是學生們參與較多。學生本學期每個人都要輪流參與Presentation,詩歌學習還會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一起背誦詩歌。 兩位同學認為通過課前準備presentation和話劇,他們對所學內容印象很深刻,真正做到了learning by doing。
本課堂觀摩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郭老師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和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式課堂不同,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知識構建者。老師的角色也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課件制作能力、表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非常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興趣和能動性被調動了起來,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的沉悶氣氛。
下學期本人將承擔《美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郭老師的課堂給我?guī)砹撕芏鄦l(fā)。首先,老師要變成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其實對老師提出更大的挑戰(zhàn)。因為這需要老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不僅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新于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應對課堂上的各種挑戰(zhàn),包括對學生呈現的內容進行補充,對已學過的知識和新學的內容融匯貫通等。其次,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要多采用問題引導式和合作式的教學方法,把一些較簡單的內容留給學生課外去閱讀,并讓他們準備到課堂上講解,跟同學分享。除此之外課堂上多設計討論及表演等活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鍛煉學生綜合素質。總之,要真正將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而非“老師的課堂”,讓課堂更多成為學生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舞臺而非老師表演自己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