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里,雨停了,空氣里彌漫著輕輕的雨后的清香,夾雜著幾許零星的花草的芬芳,沉睡的園子被人聲喚醒,南北東西,人來人往,一時變得熱鬧起來,卻又井然有序,一股青春的暖流向山腳一側(cè)的南區(qū)涌來,大型的客車先后由東駛?cè)氪箝T,一邊是年輕的學生,一邊是趕著上課的教師,趁著清晨的鳥語花香,揭開了一天的序幕。
這是韶園里無數(shù)個日常的縮影,定格在某一個特別的記憶當中,她便是母校,印象中的畫面、心底里的往事。
夢想,在這里開始;青春,在這里沉淀。
有人說,母校是一個基地,奮飛的基地;也有人說,母校是一個港灣,如家的港灣。而我覺得,母校是一份情緣,一份雋憶,一份深深的依戀,帶著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蔥歲月的痕跡。換句話說,不管多久、多遠,母校就是永遠不曾變過味道的那份熟悉的感覺。在那片土地上,青春播下了種子并在那里發(fā)芽,懵懂的少年睜開了眼睛去觀望世界,隨后,生龍活虎、充滿希望的青年,便在這土地上成長、成熟。
有多少人,犯過小錯、挨過批評,卻成了難忘的人生教育的一課?
有多少人,獲得榮譽、贏得掌聲,又是一生中走向光明和榮耀的起點?
有多少人,曾經(jīng)玩鬧、曾經(jīng)輕狂,也是在某一次偶然的挫折或者感知中頓悟?
有多少人,情感萌發(fā)、執(zhí)子之手,愛的幼苗就在那個青澀的時期破土而出?
太多,太多,有太多的回味,是年少的孩子們正在經(jīng)歷的,是年長的師兄師姐們昨天走過的,是忙碌與奔波的校友們心底最柔軟的那份溫存——緣起于斯、夢歸于斯,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也許真的,她就真的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可能因為自己的年輕氣盛,也可能是因為她的壓力和憂心,有時候,我們會指責她哪哪兒不好、哪哪兒有問題,可就同樣像作為父母或者兒女的,誰家沒點難念的經(jīng),誰家有沒有小小爭執(zhí)?人們常說這樣的一句話:母校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年少無知的時候,自己會和她鬧別扭,可要是有一天,別人指責她的不好、對她謾罵非議,自己是第一個堅決不容許的!
這或許,可以理解為是一份校情,和親情、師情、友情,以及祖國情、民族情是同出一心、源于一脈的,是對這個喚為“母校”的稱呼的地方,最為炙熱和真誠的情感表現(xiàn),因為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說出一句“我們學校”或者“我母校”,就和說出“我爸我媽”一樣地自然而從容。
為什么人們對自己的大學母校感情最深?其實轉(zhuǎn)個角度想便知答案。舉個有趣的例子說,就像年少的人即使早戀也一般不懂感情,而人的情感發(fā)酵和升華,正是十八歲以后的這段時光。大學的生活,會成為一個人情愫初生、情感豐富的時候的載體和皈依,這里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回憶,也就氤氳了這樣那樣的感情。一個人,所要表達的,對于大學母校,應(yīng)該便是一份真情的告白,而這份告白,或早或晚,但終究會來。
我和我的母校,交集太多、交往太深,在這里根植了我的心、我的夢、我的情,以至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說這是第二故鄉(xiāng)。正是這片土地,讓我面對了青春時期的榮光與失落,感知了相聚與告別,曾經(jīng)見證并親身參與了她十周歲的生日,一所校齡雖短,卻又成熟的清新學府。當有人對著她指指點點的時候,想必這應(yīng)該不是冷靜而理性的人,因為當你陪伴著她一路風雨兼程共同走過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她有著多么大的毅力,她用了多少努力,她拼盡了全力去爭取做得更好,若是有人責難又會是多么的委屈,可她又從不費力辯解,也許此刻用一句老掉牙的俗話來表達,或許合適,或許就不配來形容她——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特色之路,之所以特色,是因為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而這當中,又會有多少人像《小馬過河》一樣地看待?創(chuàng)新之路,之所以創(chuàng)新,是因為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去實踐,而這實踐,又將遭來多少人的不解和疑問?可恰恰就是這特色,就是這創(chuàng)新,不走尋常路、敢為天下先,用心去做走心的事情,終將得到上天的眷戀和關(guān)照,這也就讓數(shù)以萬計的“現(xiàn)代”校友們不約而同想起那句經(jīng)典卻又不失自信的口號:天佑現(xiàn)代!
是啊,現(xiàn)代韶園,天佑現(xiàn)代。這不是浮夸更不是自大,而是一種自信與豪邁,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卻又不忘記理想,仰望星空,這情懷應(yīng)與智者說、仁者享,與俠者同行,走勇者路。
十三春秋,四千風雨,一任疾行,今日豪情在胸,何時躍馬長空!自然是“神舟濟滄海,華夏開輝煌”,相信無數(shù)“現(xiàn)代人”都會認真而敬重、虔誠而真摯地說一句:巍巍我校,地久天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