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獻中關(guān)于青丘山與九尾狐的傳說非常多,最近熱播的某影視劇也借用了這個角色,許多學(xué)生會專門詢問老師,影視劇和小說中的青丘山與九尾狐原委究竟怎樣,是否與真實歷史文獻中的一樣。作為研究先秦兩漢文學(xué)的老師,我們首先要給學(xué)生樹立一個觀點:所有的中國古典神話意象在傳播過程中,都有種種“異化”,這種異化呈現(xiàn)在現(xiàn)代影視劇與小說中,在觀眾的文化印象與閱讀感官體驗下,造成的文化意蘊理解之差異自然十分大。
《山海經(jīng)》中有“青丘山”與“九尾狐”最簡單利落的介紹說明:“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這話解釋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青丘山取名原因,是因為山的北面出產(chǎn)一種可以用來做顏料的礦石,這種礦石的顏色是青色,所以此山取名為“青丘”,即青色的山。第二,山上有一種獸類,這種獸類外形像狐貍卻有九條尾巴,因此我們常稱其為“九尾狐”。第三,九尾狐大約是兇獸,因為它會吃人。第四,九尾狐天生有神靈之氣,如果人類吃掉它,那么九尾狐身上的神靈之氣就會過渡到人的身體上,使這個人不受邪靈之氣的侵擾。
這里的九尾狐與古代傳說中的九尾狐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最早的中國典籍中,九尾狐并不是兇獸,而是祥瑞之獸。大禹治水年三十無妻,過涂山遇九尾白狐。當(dāng)時民間傳有民謠,誰見到九尾狐就可以做天下之王;誰娶涂山之女便可家道興旺、子孫繁盛。于是大禹與涂山女九尾白狐結(jié)為夫妻。也就是說上古傳說中的九尾白狐是祥瑞的象征,是家族興盛子孫昌盛的征兆。而于國家,當(dāng)天下之王不好色、政治清明時,九尾狐就會出現(xiàn)。
這些九尾狐的傳說到了兩漢發(fā)生了變化。《淮南子》中有神人西王母,漢代流傳下來的漢畫像石中常有神獸并立在西王母身側(cè),其中除了金蟾、玉兔、三足烏之外,還有這位九尾狐。
但隨著歷史前進時間變幻,古代神話中的九尾狐寓意形象發(fā)生了變化。漢唐之后元明清的小說話本戲劇中,常有九尾狐形象是青丘食人兇獸,或會幻化形狀、蠱惑人心的妖獸。當(dāng)這種說法不斷依靠通俗文學(xué)在民間普及流傳時,俗文學(xué)里面的九尾狐便不在擁有上古祥瑞的寓意,而變得兇殘可怕。比如《封神榜演義》中的狐貍精便是一只修行了得的九尾狐,這只妖精禍國殃民陷害忠良,是人人得而誅之的。
我們在閱讀古代典籍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那就是文獻出現(xiàn)的時代歷史背景。“知人論世”是讀書時第一要緊的。假如不清楚文獻的歷史背景,那么在學(xué)習(xí)文獻內(nèi)容時,就有可能產(chǎn)生誤解和偏差。就像這只九尾狐的解讀,如果僅僅局限在某一故事而忽視了它產(chǎn)生的朝代淵源,那么讀書之誤也就由之產(chǎn)生了。
文學(xué)院 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