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是一門較為宏觀的經濟學課程,理論基礎非常重要。為了讓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大家要廣泛涉獵宏觀經濟、政治領域的政策,尤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政策措施,如:社會保障、稅收、基礎設施的建設、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三農問題、國債投資問題等。如:
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冰凍災害,政府財政撥付救災資金479.1億元,加大對受災群眾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力度,著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5.12”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政府迅速啟動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及時安排和切實保障抗震救災資金,中央財政撥付搶險救災資金384.37億元,地方財政也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43.28億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災后重建的偉大成就。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我國經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為了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積極財政政策,投入大量資金到與城鄉(xiāng)居民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yè)中來,全國人民對于克服經濟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困難,充滿了信心。
其實,此類相關的事件足以說明,財政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作為經濟類專業(yè)的同學,要想系統(tǒng)的了解和掌握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如國家財政用于這些救災的資金從哪里來,即財政收入;這些資金除了用于救災還用到哪里去了,即財政支出等等,就必須要善于觀察、判斷和分析身邊的一些事件。同時同學也要加大閱讀量,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渠道了解相關內容。
商學院 楊江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