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我有幸與我校的幾位教師共同在西安交通大學中三樓聆聽了由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教授、美國孟菲斯大學訪問學者、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周東華教授主講的一場題為《語言之魅 教學之美》的講座。周老師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聲情并茂的講授、娓娓道來的專業(yè)知識,讓我獲益良多。
1.周老師首先從教育作為切入點,在講課一開始就引用(美)安德魯•阿伯特教授的名言:教育是一個最具價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關懷的平臺,有助于個人成就自我。我們可以憑借這里無與倫比的資源系統(tǒng),來找尋開悟之光,以照亮內心教育的光芒。提出教育并不是教授具體內容,甚至也不是傳授技能,教育是一種思維習慣或可稱其為思想狀態(tài)。他并不是你的附屬品,而是與你渾然一體的。教育是天下最陽光的職業(yè)。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是藝術家。所謂藝術,大致有三種涵義:一是指“技藝”、“技能”。 二是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三是指“用語言、動作、線條、色彩、音響等不同手段構成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并表達作家、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教師與藝術家的不同 ,在于他的德、才、學、識的修養(yǎng)和言談舉止的儀表等不僅具有個人意義,更是一種當然的特殊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對學生產生著直接或間接、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進行著做人的示范。教師作為教學藝術家,不僅要致力于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和完美的教學過程,而且要塑造好自己的“師表”形象。我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這一點應該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2.周老師以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教學首先是一門語言藝術,主要形式是“講”。運用有聲語言并追求言辭的表現(xiàn)力和傳播的感染力。輔之以“演”,即運用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tài)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態(tài)勢語言,使講課“藝術化”起來,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優(yōu)秀的教育大家,既要善寫,還要會講,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 從這點來說,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上好一堂課不僅僅是知識的講述與表達,更是一堂語言的藝術,在打好扎實的專業(yè)基礎上更應該講求方式方法,應該切實的將語言的藝術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用。
3.最后周老師以漢語言的特點為基礎,展示了我們漢語的無限魅力,告知我們“優(yōu)美的語言,美好地說……”。周老師以播音為范例,傳授了一些既能保護嗓子又讓聲音變的好聽的說話技巧:唇齒相依、提顴肌、打牙關、挺軟腭、松下巴,以及說話時的氣息狀態(tài)要領:氣沉丹田、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調整呼吸,聲波成束、聲波暢通,音飽色純 、聲射腭前,聲音鮮明,還有動態(tài)控制與共鳴:字頭(吐字)、字腹(立字)、字尾(歸音) 字頭:咬住,彈出,部位準確,氣息飽滿,結實有力,停暫敏捷,干凈利落;共鳴的特點:以胸腔共鳴為基礎,以口腔共鳴為主,以混合共鳴為后備。這些技巧都引起了參加講座的老師的濃厚興趣,雖然對于我們非專業(yè)的播音的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大家還是積極練習反復推敲,希望能將這些技巧應用于日常的教學授課當中,為自己的課堂增添一道亮麗的聲線。
理工教研組 孫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