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歷來以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學習先賢先烈為主線進行辦學和校園文化活動,繼上學期全院分部門組織教工學習《大學》后,本學期繼續(xù)組織教工分部門學習《中庸》。經過對《中庸》內容的全面學習后我深刻的體會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偉大,在我們當今高速發(fā)展和運行的多元化社會中仍然適用。
通篇學習《中庸》后你會發(fā)現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剛開始學習《中庸》時,我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意思很難理解。經過查閱了一些資料和注釋后輔助理解、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我們可以理解為“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點亮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這在我院的各項辦學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得以很好的實踐,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人最缺乏的所以我們要更好的學習和發(fā)揚。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前高速發(fā)展的市場化經濟化社會當中,大多數人表現的都非常浮躁、人們都在為能享受更高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奮斗甚至有的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惜違法犯罪,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但是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貪”字。例如當下在我中華民族發(fā)展遇到內憂外困的關鍵時刻、我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的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在全黨全軍全社會各領域中掀起了一場反腐浪潮,加強反腐機構力量、使反腐制度常態(tài)化對于一切惡勢力無論你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違者必糾,貪者必查,有力的遏制了當前社會的貪腐萎靡之氣,為我中華民族的健康持久發(fā)展注入了活力。這是我黨在國家層面治理社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但是這其中無不體現著《中庸》中對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正是這樣才能得到全黨全軍全社會各領域的支持,使全民族凝聚力得以加強一起度過這個發(fā)展的艱難時期。
最后,我想我校組織全院教工學習《中庸》也是為了讓我們大家更好地認識如何克服人性的貪婪,享受當下美好的生活認真的工作從而使我們做到知足常樂?傊瑢W習過《中庸》之后,我自身感覺對于我的為人處世都是受益匪淺。
實驗實訓中心: 張衛(wèi)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