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概從中國古代開始有文字算起,便有了知識分子這一類人。自古便有眾多美好的詞語來形容他們:玉樹臨風,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才高八斗,震古爍今,更有玉面郎君者,什么貌似潘安,風流才子,器宇軒昂,風度翩翩等等。歷史上,有盛世文豪司馬相如,詩名天下的謝靈運,江南四大才子,金牌四大才子,天才浪子李商隱;還有君王才子,魏文帝曹丕,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清高宗乾隆帝等。近現(xiàn)代,更有一大批知識分子。等到了80年代之際,經過了文革后的精神回歸以及美學思潮的興起和復蘇,傷痕、反思、女性等思潮逐步成為熱點。再加之80年代正是中國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推進以及城鄉(xiāng)之間轉型的改革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這一時期,也面對著新的挑戰(zhàn)和壓力。
以電影《人生》和《老井》為例,作為高中生畢業(yè)的高加林和孫旺泉都面臨著對于感情以及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問題。
高加林和孫旺泉作為農村青年,都渴望著自己能夠有所成就,不甘于眼下的生活。高加林渴求的是擺脫土地,擺脫艱苦的勞作,向往城市生活,思想傾向于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之類。而孫旺泉不甘于祖輩沒水吃、打井盡是干窟窿的現(xiàn)狀,帶領著一幫年輕人采用科學辦法來打井,為村里人謀福祉。同樣作為從農村出身的青年,高加林和孫旺泉都是有志向的好青年,他們都為了如何改變現(xiàn)狀而努力拼搏和奮斗著。高加林似乎更為浪漫一些,一味撲在與農民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文化事上。而孫旺泉更為現(xiàn)實,他深深知曉要想在腳下的老井村生存下去,就要解決切切實實的沒水問題,打出一眼有水的井來,這樣才能不負祖祖輩輩為打井做出的犧牲,也可為子孫后代留條活路。
對于愛情,高加林和孫旺泉都有著痛楚和無奈。高加林在面對黃亞平這個知識女性的時候,禁不住城市的誘惑,從而舍棄了視自己為珍寶的劉巧珍。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他什么也沒撈著。孫旺泉因為家庭的逼迫不能和自己青梅竹馬、向往山外生活的小英子結婚,成為了寡婦喜鳳的倒插門女婿。無奈之下的背叛,高加林之于劉巧珍,孫旺泉之于小英子莫不如此。
有人說,高加林最終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誰叫他拋棄劉巧珍呢。也有人說,孫旺泉你干嘛不和小英子再私奔一次呢,一次不成,多跑幾次,總會成功的。話雖如此,可是一個人存活于世,不單單是活自己個人,還有親情、友情、責任以及使命。很多事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要綜合考慮環(huán)境、條件以及社會進程的發(fā)展狀況。所以我認為,兩人的愛情宿命,不能拿對與錯來考量,因為這是時代的產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作為社會的半邊力量,也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黃亞平也罷,小英子也罷,或是努力學習寫字的劉巧珍,她們都體現(xiàn)了對于知識的用武之地或者是渴求。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現(xiàn)了女性解放以及意識的覺醒,女性不再只是依賴于男人,而是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逐漸撐起半邊天來。對于女性的尊重,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體現(xiàn)。
自文革后恢復高考以來,很多知青都有機會返回城里,從而就有不少陳世美出現(xiàn)。這是大社會變革之際的一個縮影而已,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社會前進的車輪。就算是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在畢業(yè)之際,面對工作和父母時,都會出現(xiàn)兩難的抉擇局面。再加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很多大學生作為新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員,都渴望著走出農村,擺脫土地的束縛,向往著更優(yōu)渥的城市生活。
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的情結在現(xiàn)在來說,也有其現(xiàn)實意義。這是自中國古代起便有的一種知識分子或是文人特有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城市有著遠比農村更為廣闊的天地以及更多的機會。那么,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話,城市便成為首要選擇。
孫旺泉的打井奮斗史,可以作為當代青年以及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模范。用知識武裝,再加上勇于奮斗的精神,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也是迅速成長和鍛煉的好機會。
中國的知識分子需要多一份高加林的浪漫向往以及孫旺泉的踏實肯干,將這兩者結合,再加上自身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在紛繁的世界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影視編導學院 張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