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她認為,每個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馬賽克般的引文拼嵌起來的圖案,每個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互文性理論在本質(zhì)上是指任何文本與賦予該文本意義的知識、代碼和表意實踐之總和的關系,它與翻譯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翻譯也是互文轉(zhuǎn)換的過程。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從互文性角度來探討典故的翻譯。
互文性指一個文本與其它文本的相互關系。它分為宏觀互文性和微觀互文性,從宏觀上來說,互文性涉及到文本與文本間的體裁,文本與文本間的風格的關系。微觀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詞、詞組和句子與其它文本中的詞、詞組和句子之間的關系。后者與典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微觀互文性對于典故的理解與翻譯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互文性理論對典故翻譯的作用
1、傳遞民族色彩
典故是語言的精華,它文字簡練,內(nèi)涵豐富,是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積淀。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典故,它們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典故主要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故事和文學作品等,例如: 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緒) 、Achilles’ Heel (阿基利斯的腳踵),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在斯庫拉和卡律布狄之間,即進退維谷),Noah’s Ark (諾亞方舟即避難所)。漢語典故主要來源于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等。例如“八仙過海”、“牛郎織女”、“杞人憂天”“風聲鶴唳”等,這些都反映了各國人民在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認知、評價和審美體驗以及與社會歷史的重大事件。例如:
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ㄟ@間書房有種斯巴達式的簡樸。)
斯巴達是古希臘的一個著名城市,斯巴達人以勇敢和簡樸而著稱。如果按原文直譯成“這間書房有種一種斯巴達式的景象”,因為譯文讀者沒有這方面的互文知識,就不知道“斯巴達式的景象”,是何景象,也就失去了了解異域風情的機會。
2、增加感情意義
在語言交際中,人們總是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感情和態(tài)度,而運用典故來托物寄情更為常見。例如“憑欄”(憑軒,倚欄桿)一詞就包含了許多情緒和感情,或兒女情長,或憂國憂民, 或孤憤難平, 這在中國古詩詞里多有表現(xiàn),例如:
。1)聞君亦多感, 何處倚欄桿? (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2)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李煜《浪淘沙》)
。3)一晌憑欄人不見, 鮫綃掩淚思量遍。 (馮延巳《鵲踏枝》)
(4)今何許, 憑欄懷古, 殘柳參差舞。 (姜夔《點絳唇》)
。5)怒發(fā)沖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 (岳飛《滿江紅》)
在以上句子中, “憑欄”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感情意義。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lean on balustrade(s)”, or “lean on rails”, or “lean on railings”, or “lean on the balcony” 就沒有傳達出其中的情感意義,成了一個干巴巴的動作,甚至有無所事事之嫌。可見,互文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對理解和表達起著重要的作用。
3、產(chǎn)生聯(lián)想意義
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本身的意義, 還有內(nèi)涵的、情感的、聯(lián)想的意義。例如
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馀閑”,“虛室”一詞,就不能簡單的譯為 empty rooms, 它還具有“清靜、安寧”( leisure and deep stillness)的聯(lián)想意義,描繪了詩人在自然簡樸的田園生活中悠然自得, 心靈獲得了自由,以及返歸田園后的喜悅心情。
三、典故的翻譯方法
1、文化套用
由于人類文化的相通性,英漢典故表現(xiàn)出的中西道德價值觀具有某些相似性,有著相似的互文符號,翻譯時可以完全套用。例如漢語有“管鮑之交”、英語有Damon and Pythias; 漢語有 “梁山伯與祝英臺”, 英語有Romeo and Juliet ;漢語有“破釜沉舟”,英語有burn one’s boat; 漢語有“狐假虎威”,英語有ass in a lion’s skin; 漢語有“對牛彈琴”,英語有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漢語有“畫蛇添足“,英語有 to paint the lily; 等等,再如:
你按部就班地干,做到老也是窮死。只有大膽地破釜沉舟地跟他們拼,還許有翻身的那一天!
。ú茇骸独子辍罚
If you work conscientiously you’ll only die a pauper.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 Trans. by A. C. Barnes )
漢語的“破釜沉舟”和英語 “burn one’s boats” 不僅意義相似,而且有著相似的互文淵源。“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記》:“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無一還心。” 后以“破釜沉舟”比喻下定決心。古羅馬皇帝裘力斯·愷撒在侵入意大利時也使用的是這種方法,在渡過盧比孔(across the Rubicon)后,他命令士兵馬上把船燒了,以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在這兩個典故的互譯中,文化套用是完全可行的。
2、直譯法
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特別是中國近些年持續(xù)升溫的英語熱,越來越多的英語典故進入了漢語中,并為人們所熟知和利用,比如the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謎),“a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馬), “the sword of Damocles” (達摩克利斯之劍),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Judas’ Kiss” (猶大之吻), “sour grape” (酸葡萄), “scapegoat” (替罪羊), “to extend the olive branch” (伸出橄欖枝) 等。
。1)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ia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漢書·班超傳》,英語諺語No risks, no gains及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與之意義相近,但如果用它們來譯中國這句老話,則完全失去了原文的民族特色,采用直譯法,不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涵義,而且形象生動,易于理解。
由于典故內(nèi)涵豐富,形式簡練,對于缺乏源語文化知識和互文預設的譯文讀者來說,還須采取直譯加注和文內(nèi)增益的方法來傳遞原文的意義。例如:
。2) Those strict proprieties of the old days are now regarded as a Procrustean bed.
往日的那些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現(xiàn)在已被視為普洛克拉斯之床。
(注:普洛克拉斯,希臘神話中強盜。每劫住旅客,就讓其躺在這張床上。旅客身體長,他就揮刀砍掉旅客的腳,太短則把旅客身體拉長,F(xiàn)喻指強行己意,一刀切的作法。)
。3)…the hopeful young person soared into so pleasing a Cupid.
……這個很有希望的年輕人就扮成極其討人喜歡的插著雙翅的愛神丘比特。
丘比特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一個長著翅膀,手拿弓箭的小男孩,這一形象在英美國家讀者中人人熟知,翻譯成漢語時,如果只按他的字面意思翻譯,對于沒有這方面互文知識的中國讀者來說,勢必不知所云,在這里譯者采用文內(nèi)增益的辦法,譯為“插著雙翅的愛神丘比特”,意思就明確了。
3、意譯法
為了使譯文準確,通暢,易懂,在典故翻譯中有時有必要舍棄形式,也就是互文符號,而只保留它的意義。例如:
(1)不要加重孩子的負擔,否則只會是揠苗助長。
Do not add to your children’s load, or you will spoil them by excessive enthusiasm.
。2) He never offers to buy any wine, but he always takes the lion’s share when a bottle is opened.
他從沒有表示過要去買酒,但每次打開一瓶酒,他總是喝得最多。
原文中The lion’s share (獅子的份額)出自《伊索寓言》:獅子和別的動物一同去打獵,每次分配獵物時,獅子總是要最多的一份。采取意譯法,準確地傳達了典故的比喻意義,譯文和原文一樣簡潔流暢。
(3) Book is a vehicle of learning and enlightenment, an open sesame to countless joys and sorrows.
書籍是傳播知識、啟迪智慧的工具,是開啟無窮的歡樂與悲愁之門的秘訣。
。ㄗⅲopen sesame 引自《天方夜談》中的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意為“芝麻開門”,喻指“秘訣”,“關鍵”。)
在此譯文中,譯者采用省典法譯出了典故的含義,而在注釋里給出了典故的直譯和文化背景。這樣,典故的文化涵義和互文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傳遞。
四、結(jié)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典故的翻譯就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也是互文轉(zhuǎn)換的過程。只有熟悉典故的來源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語境,才能理解典故的內(nèi)涵意義。如果譯者不熟悉典故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典故的涵義就會感到茫然,也就不可能譯出其內(nèi)涵意義,這要求譯者不僅要熟練地運用兩種語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兩種文化,即要掌握豐富的互文性知識,才能在目的語中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
外語系 呂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