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圣人、萬世師表!墩撜Z》則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語錄,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論語》是由弟子曾參、有若等和再傳弟子們整理而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名人語錄,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品。《論語》共分二十篇、四百九十七章,以“仁”為中心,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等方面闡述和詮釋了孔子和儒家的政治主張、價值體系和人生信念,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脈和歷久彌新的顯學。同時也奠定了孔子在歷史上“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地位,使他成為獨領風騷的民族圣人。古人評價他的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中肯而準確,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聲!李白《把酒問月》詩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名句,我覺得用這句詩形容孔子,是再合適不過了!是呀!孔子這一輪人性的圓月,照耀和滋潤著中華民族,培育和延續(xù)著中國文化,規(guī)范和看護著典章制度,牽引和監(jiān)管著人倫風化。盡管隨著歷史的波浪沉浮和風云變化,孔子命運多舛,每當亂世,便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而每當盛世,則重新被供上神壇,成為高不可攀的圣人。但無論如何,他都在有形無形、或明或暗地引導中華兒女一路前行,即就是在元朝和清朝兩個異族統(tǒng)治時期,也是這樣。比如元朝之所以叫元朝,就是因為他們推崇《周易》里的一句話“大哉乾元”,意思是說,“博大!天上的陽氣”。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孔子所作《易傳》里的一句。
清朝和元朝一樣,他們本想壓制以至于消滅漢文化,但卻適得其反,漢文化反倒同化了他們。這就是漢文化也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而孔子則是漢文化的集大成者,中華民族的正統(tǒng)文化諸如四書五經(jīng)和核心價值觀都是由他整理、增刪和修訂的。
除了歷史上無數(shù)次戰(zhàn)亂和兩朝異族統(tǒng)治壓制傳統(tǒng)文化,詆毀孔子之外,五四運動至今一百年來,更是將傳統(tǒng)文化和孔子打倒在地,讓其永世不能翻身。
誰也想不到,第一個喊出“打倒孔家店”的人,竟是九歲便能將四書五經(jīng)倒背如流、后來被稱為國學大師的胡適博士。第一個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竟是在上私塾時就能從容面對老師出的上聯(lián)“獨角獸”,準確對出下聯(lián)“比目魚”的被稱為“中華民族脊梁”的魯迅。
時至今日,貶低孔子之人仍層出不窮。前幾年北大有一個教授貶低孔子說,在宣傳中國文化方面,一萬個孔子也比不上一個章子怡。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從中不難看出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知識分子的激進與狂熱,也不難看出至今人們對孔子和傳統(tǒng)文化的麻木不仁。在此,我至多認為,他們的心情是好的!初衷是善良的!只是心太急,病急亂投醫(yī)罷了,把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原因,歸罪于傳統(tǒng)文化和孔子,顯然是看走眼了。試想,如果是孔子將清朝害得那么貧窮落后,那么孔子為什么沒把漢唐害得那么貧窮落后?
據(jù)我所知,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敬畏最起碼是敬愛他們的民族圣人的。記得英國丘吉爾曾經(jīng)說過:“我們寧愿舍棄一個印度,也不愿舍棄一個莎士比亞!”再看看南非人對曼德拉的愛戴,就知道我們做得多么欠缺。
同樣,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民都熱愛他們的民族,感恩和報效他們的國家,只有我們的一些人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嫌棄自己的祖國。一個朋友說他朋友的兒子當兵回來被安排在供電局工作,年紀輕輕的,有車有房,每月工資比在事業(yè)單位的父親高得多,但他還不滿足,常常抱怨說“為什么把我沒生在美國,美國多好呀!”另據(jù)一些朋友說,北大、清華的畢業(yè)生相當一部分都到美國報效美國了。這使我想起小時候老師講的一句話,老師說,西方亡我之心不死,他們將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現(xiàn)在看來,他們的預言實現(xiàn)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吃著漢堡包,吃的肯德基,學著英語長大,在他們看來,美國就是人間天堂,美國的的月亮也比中國圓。他們甚至弄不明白,為什么錢學森會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其實,所有這些,不怪天性純良的孩子,怪只怪我們的教育和我們一百年來的誤導。以我個人的教學實踐看,孩子們還是能夠接受孔子的。2013年9月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我為西安交大城市學院的同學們上《論語》課,講了一章后,我讓同學們上臺分享,女生馬鈺同學激動的說:“我們小學三年紀就學英語,直到大三才學《論語》,真的太對不起孔子的,沒想到《論語》還可以這樣講,沒想到孔子這么偉大。ㄕ坡暎”。
歷史總是波浪式前進的。一百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積貧激弱、多災多難的中國,已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世界對中國和漢文化刮目相看,對漢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黨中央偉大號召,增強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覺,徹底棄除那些過時了的思維模式,自覺抵制依然流行著的一百年來的陳詞濫調(diào)。要知道,今天的語境,已進入否定之否定的時期,那種否定傳統(tǒng)文化、否定民族圣賢的不實之詞,已經(jīng)遭到新一輪否定。
時至今天,就連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制度也產(chǎn)生了懷疑。聽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商界精英說,奧巴馬政府關門半個月后,在公開場合講,他很羨慕中國的現(xiàn)行制度,共產(chǎn)黨說干什么,一下子就行動起來了,而在美國互相掣肘,很難行動。在此,我殷切希望年輕人能夠放下包袱,開動機器,丟掉偏見,以正視聽,回歸真正的多元文化,而不是以全盤否定自我為所謂的多元文化。
還好!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雪壓霜欺,梅花依舊向陽開。百年輪回,滄海桑田,在高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孔子又一次閃亮登場,以尊貴的身份,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當然,這次圣人的回歸,不是中國人請回來的,而是外國人請回來的,以中國人的麻木和偏見,還沒到這個份上。
這次孔子回來,是以1988年的一次巴黎會議為契機的。198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75位科學家、經(jīng)濟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作家等人士,聚集巴黎,共商世界出路之大計。他們認為,世界走到今天,經(jīng)濟、科技、軍事水平日益增強,但人們的精神層面卻出現(xiàn)了問題,如果任其發(fā)展,結(jié)果將不堪設想。世界要想正常運轉(zhuǎn)下去,只能從2500年前中國的圣人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從此以后,孔子才再次回到國人身邊,孔子學院才在世界各地星羅棋布起來。這使我常常想起一句電影臺詞:“打不死的吳瓊花我依然活在人間‘’。
孔子是回來了,但人們對他的種種誤解尚未絕跡。在飯桌上,在閑聊中,人們動不動就會說:“是孔子將中國害成這個樣子的…孔子說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要妻離,妻不得不離。’真是太迂腐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覺得,這些都是強加在孔子頭上的不實之詞。沒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說的,那是作為一種規(guī)則說的,到現(xiàn)在依然適用。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要妻離,不得不離”則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后來的腐儒為迎合君王說的。
以孔子的風骨和為人,他是不會違反天理人倫來迎合君王的。他是在多次勸說國君不要沉湎于酒色之中無果的情況下憤然辭職周游列國的。
應該說,清代的積貧積弱,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貪污腐化造成的。恰好是孔子要求當政者要“務本(抓住根本)”、“為仁”、“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主忠信(以忠信為主)”、“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的人看齊)” 、“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治理正事)”、“道之以德(用道德引導百姓)”……試想,如果君王能像孔子教導的那樣去做,能走到清末那一步嗎?
在當前語境下,面對諸多社會問題和人們內(nèi)心存在的精神空虛、人格粉碎、道德淪陷、底線失守等問題,我們有必要反戈一擊,以歸零的心態(tài)走進傳統(tǒng)文化,走進孔子,用圣賢的思想來滋潤我們干涸的心靈!
思政教學部 王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