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進步和工業(yè)的發(fā)展讓我們步入一個“后現代社會”,在后現代社會中人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承擔著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種種弊端,比如人的異化,機器對人的壓抑、空虛及疏離感等。后現代社會的藝術普遍帶有這種特征,在藝術表達上后現代藝術體喪失了傳統(tǒng)藝術一貫追求和諧、充盈與美的訴求,現出一種娛樂和虛無混合在一起的復雜氣質,雖然這樣的藝術被冠以“后現代藝術”的名稱,但實際上這是藝術的自我解體。這種自我解體還表現在在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消費上。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由于工業(yè)化帶來的復制性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消失,這種創(chuàng)作主體的消失反映的正是人類在后工業(yè)化社會中自我意識逐漸消退。大量的復制與拼貼令人眼花繚亂,后現代藝術家們所做的是用已經存在的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存在,并為其賦予一種新的現實,新的意義。場景的復制、觀念的復制、圖形的復制、意義的復制這一切都是平面化的、去中心化的,藝術不再追求獨創(chuàng)性。
在藝術消費上,由于市場的刺激許多藝術家被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控制,一味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并且進行商品化的大量生產。這違背了藝術生產的規(guī)律,藝術的首要價值是審美價值而不是經濟價值。以這樣的手法進行藝術生產必然導致藝術品的人文性降低,歷史感、厚重感消解。在文學藝術中,思想深刻的作品無法登上暢銷書榜,于是越來越少的作者原意探討深刻的問題;在電影藝術中,好萊塢以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制造著一部一部充塞著明星、特技豐富但情節(jié)單一,毫無深度的商業(yè)大片,它們霸占著電影市場,令成本較低的文藝電影只能在夾縫中掙扎著生存。其實從文藝電影的名稱中就可以看到這種工業(yè)化對藝術帶來的沖擊。文藝電影又叫做藝術電影,電影原本就是一門藝術為何偏偏又劃分出一類“藝術電影”?這樣的劃分在電影藝術發(fā)展早期是沒有的,一直到工業(yè)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才專門劃分出“藝術電影”這一類,因為大多數電影走好萊塢商業(yè)片的路線,逐漸淪為一種純粹的消費品,而這類電影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具有一定哲學意味,電影創(chuàng)作者一貫堅持藝術追求,然而在后現代社會它們沒有市場需求,注定是小眾的。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實質上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推動著藝術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傳播平臺,另一方面它也讓藝術遭遇了后現代化等問題。盡管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但科學與藝術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面對科學與藝術整合的大趨勢,應該如何發(fā)揮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有利影響,減小其不利影響,有效的辦法是利用人文精神去協調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使二者和諧、互為、共同發(fā)展。人文精神關注人的情感、思想、感受,以人為中心。當代的人文精神是作為現代社會的“泛科學主義”的對抗而存在的,它呼吁精神自由,渴望對人類對自身的關懷、尊重,反對現代科學漠視人類情感。實際上科學本來不是如此冷冰冰,不近人情的,最初的科學與藝術一樣是超功利的人類實踐活動,古希臘人甚至將科學看作是“追求自由的學問”?茖W的誕生是為了探求宇宙的奧秘,自然的規(guī)律,它不為任何功利目的只為追求智慧,這純然的理性同藝術一樣能夠喚起人類精神的自由,這樣的科學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然而,科學越發(fā)展,其功利性色彩越濃厚,科學不再是“追求自由的學問”,反而讓人屈從于科技的威力,令整個社會人文創(chuàng)造能力鈍化。實際上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誡人類,科學應該是重視生命感受的,而不能淪為只重視功利和目的的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對藝術以及人類文化活動以壓倒性的姿態(tài)進行滲透,后現代藝術在這樣的滲透下體現出的一份焦灼感更是讓人們倍感疲倦。所以我們需要用人文精神將科學和藝術連接起來,引導科學與藝術重回自由平衡的狀態(tài),回歸人類精神和智慧的家園。
藝術傳媒系:趙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