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传媒一区二区,色五婷婷,歐美日韓精品一二三區,国产黄色一及带

  訪問手機版網(wǎng)站 大校網(wǎng)站 中國散文網(wǎng) 聯(lián)系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紫香槐下 > 散文

餃 事

王 冰



記憶中每年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即便是村中最為落魄的人家,女主人口努肚攢也要備下些白面留著搟皮,沒錢割肉,哪怕尋些蘿卜纓子、白菜幫子,也要洗凈、淋水、剁碎,再澆上數(shù)倍于平日的大油用來調(diào)餡。男主人邊吃餃子邊調(diào)侃著以掩飾心中的愧疚:“吃的餃子燙燙的,娶個媳婦胖胖的,將來生活肯定會旺旺的。”
小時家里包餃子,奶奶常感慨:“誰發(fā)明的這個好東西呀,真是不得起!”老輩人沒啥文化,但對造福人間的人卻永懷感恩。關(guān)于餃子的來,有古籍可查的就有十多種,至于民間傳說更是五花八門,有說是由南北朝的“偃月形混沌”、北宋時期的“細料馉饳兒”、南宋時期的“燥肉雙下角子”發(fā)展而來,也有說是東漢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的,等等。目前最具說服力且能最大程度達成共識的是,山東滕州為餃子發(fā)源地,亦即“餃子故里”。1978年山東滕州市薛國君王墓里出土的一件銅簠內(nèi)排放著三角形食物,后經(jīng)專家考證,認定這種食物即為餃子,為吃餃子習俗找到了實物證據(jù)。表明餃子在春秋中晚期就已出現(xiàn),距今2500多年。也正是在2500多年前,先人用土圭觀測法最先測定了冬至的具體時間,并把它確定為第一個節(jié)氣。冬至與餃子如孿生兄弟,攜手從歷史深處走來,深度融入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參與塑造和見證著華夏文明的輝煌。
“面條省、饃饃費,要吃餃子得賣塊地。”過去餃子是稀罕物,很少有人能經(jīng)常吃。當年李自成進北京,有一句動員口號是“讓士兵天天吃上餃子”。 “誰家過年不吃餃子呀”的民諺也說明過去只有逢年過節(jié)、迎親待友或遇重大喜事時,才吃餃子以示重視與慶賀。在我的老家,一些關(guān)于餃子的故事就留有深深的時代印痕。西院有個鄰居叫小光,五歲那年,有媒婆給他哥哥介紹對象,說其家境優(yōu)渥,家中吃餃子就像別人家吃面條一樣。女方便上門相親一探虛實,見到家里果然是包的餃子,而且是滿滿三大蓋簾,一頓都沒下完。女方滿心歡喜,飯桌上便逗起小光,問他幾歲了,小光很堅定地回答:“俺家一年吃一頓餃子,上午五歲,現(xiàn)在六歲,晚上把剩下的餃子吃了就七歲啦!”
餃子自走進民眾生活,千百年來已延展成為一道文化景觀。就拿餡料來說吧,韭菜餡的餃子就有久財?shù)拿烂笳髦鴣砟曦斣礉L滾,長長久久;白菜餡的,有百財之意,也稱百財餃子,是對百樣之財?shù)钠砀;芹菜餡的,諧勤財之音,故謂勤財餃子,表達對擁有源源不斷的財富的祝愿。餃子更是幸福團圓的象征,記憶中每逢家里包餃子,大人們挽起袖子、扎上圍裙齊上陣,剁餡的剁餡,和面的和面。待準備就緒,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拉家常,一邊包餃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那種一家人幾代人和諧相處的喜慶氛圍,至今深深印在腦海里。
在春節(jié)除夕等重大節(jié)日里,包餃子、吃餃子儼然是一場莊嚴的儀式,每個步驟都有著固定的規(guī)矩和講究,表達著人們對天地與祖先的感恩之情,凸顯祈福和尊長的道德理念。比如,包餃子用拇指和食指細細拿捏,謂之“捏福”,捏成麥穗形花紋象征五谷豐登,捏成動物形狀象征六畜興旺。“千忙萬忙,餃子不能亂放”。餃子包好后擺放也有講究,擺成圓形寓意著圓圓滿滿,直的橫排或豎放寓意著順達通暢,有的地方每塊板上只能擺99個餃子,謂之“九九福不盡”。煮餃子時,熟了飄起來代表勃勃升起,煮破了,叫喜開花了。盛餃子不可是單數(shù),得好事成雙。吃餃子也有俗規(guī),第一碗要供奉先祖,第二碗要敬給灶王爺之類的民間神靈,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吃時還要留下幾個,寓意“年年有余”。
餃子還曾是溝通情感的“親善大使”,我們村就有過“餃子村”的美譽。村里有個孤兒,他是個憨子。多年來村里相沿成習,誰家吃餃子都要給他送一碗,因此他成了村中吃餃子次數(shù)最多的人。他人雖憨,但懂感情,能感受來自周遭的愛與溫暖,并以一種可笑的方式向外傳遞。他臉上掛著傻傻的笑,整日在村口游走,當有外村人路過,他便攔住人家打招呼:“俺村天天包餃子,走,到村里吃餃子去。”久而久之,我們村成了四鄰八鄉(xiāng)出了名的“餃子村”,外村見到我們村的人,大老遠便學著憨子的語調(diào)打招呼“到俺村吃餃子去”,戲謔中透著善意。
去年冬至我?guī)鹤踊乩霞,老人們都聚在村?ldquo;曬暖”,憨子也在其中,見到我的兒子,他眼晴忽地一亮,忙拉住兒子的手說:“走,到村里吃餃子去。”一旁的順德叔說:“你這個憨子也該換腦筋了,人家孩子從大城市來的,平時都吃肯德基,哪還稀罕餃子哩。”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順德叔雖然說的是玩笑話,卻讓我心頭一凜,聯(lián)想起前不久看到一則消息,說韓國欲將筷子申遺,后來又說是謠傳。雖說泥菩薩貼金也成不了佛,但今天拿筷子說事,明天說不定是餃子也未可知。保護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它、感受它、弘揚它,每個人責無旁貸。可喜的是的近年來各地采取多種措施,大力開掘當?shù)孛袼椎臍v史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積極探索保護和傳承非物質(zhì)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新途徑,這對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承,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最后更新
熱門點擊
  1. 老家二十四節(jié)氣
  2. 苜蓿
  3. 醫(yī)學生的吶喊
  4. 走丹江
  5. 溫暖的手
  6. 激情葫蘆島
  7. 相聚貴陽
  8. 夜航黃浦江
  9. 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
  10. 與兒童一起過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