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黃泥沙鋪就的官道,將村莊分為前后兩部分。外婆家就在前村的磨坊旁,官道由門前穿過,延伸向遠(yuǎn)方。
村中的民居,大都坐南朝北,只有前村的磨坊,位于官道邊坐北朝南的三間公房中。秋日,當(dāng)新鮮玉米剛成熟時,村里的人總會將新玉米碾成玉米糝子,做玉米糝子粥或燜米飯,味道相當(dāng)鮮美。而碾上好的玉米糝子,是離不開前村磨坊中的石碾。一大早我拎著牛韁繩,跟著外婆去碾玉米糝子。我牽著牛進(jìn)了磨坊,早晨的陽光也跟著牛的屁股進(jìn)了磨坊。磨坊的陰暗也被陽光一點(diǎn)一點(diǎn)打碎了,照得磨坊有些純靜。耳邊只有老黃牛口中反嚼出沙沙的聲音。外婆的動作很慢,用簸箕把玉米攤在了磨臺上,然后輕輕地把拉磨的套子架在了牛背上,把磨桿咕嚕嚕地推到牛屁股后套好。接著又走到前面,給牛戴上眼罩,拍拍牛屁股,老黃牛拉著磨,沿著磨道轉(zhuǎn)動。青石鑿成的石碾就咕嚕咕嚕地轉(zhuǎn)開了,石碾下的玉米噼噼啪啪地裂開了,一股豐收的味道就在這磨坊中彌漫開來。
太陽升得越發(fā)的高了,陽光爬上窗欞,透過墻角的蜘蛛網(wǎng),在墻下留下了光怪陸離的影子。老黃牛拉著石碾默默地轉(zhuǎn)著,偶爾也會停下來,甩甩尾巴,靜靜的站在磨道上。外婆站在旁邊也不催促。一會兒老牛打了一個響鼻,又緩緩地開始轉(zhuǎn)動了。如此這般幾番之后,外婆喝住老黃牛,把磨臺上碾好的玉米掃下來,盛在大盆中,用籮把碾好的玉米羅過,羅下的玉米面可以做粥或漿水?dāng)噲F(tuán),而粗一些的顆粒就是玉米糝子。此時的磨坊中,已被窗欞中透過的陽光照得大亮了。玉米面在陽光的斜照里飄飛,我看著有些眩昏。那些飛舞的面粉就像春天里的花粉很嗆人,牛有時也會跟著我打幾個響亮的噴嚏。
故鄉(xiāng)塬下的河道邊,有成片的水田。夏日,碧綠成頃的荷塘,金黃起伏的稻田、成群飛翔捕食的水鳥和那隨風(fēng)晃動的稻草人,在夕陽的映照下,就像一幅典型的水鄉(xiāng)油畫,純靜而空靈。到人們用糯米做湯圓時,就帶著曬干的水稻顆粒去后村的磨坊。依山而建的磨坊,修在一道水渠上。這是座精巧的水磨,是專門用來加工小麥和水稻的。這里由一個外號叫“八哥”的老頭管理,他就孤身一人住在磨坊里,整天樂呵呵的。我們這些小屁孩,也跟著大人叫他“八哥”他也答應(yīng),有時他也生氣,但我們也是不怕的。每當(dāng)我們幫著他開起壩上的水閘,溪水轟轟隆隆地沖向磨坊時,他的怒氣就會煙消云散。我們則趁勢提出,要他幫著捉只松鼠或刺猬,他也就爽朗地答應(yīng)了。水磨舂米是不用我們操什么心的。我們只是一邊玩著,一邊估摸著,何時能吃到美味的糯米湯圓。
童年的快樂,大多和吃食相關(guān)。而那咕嚕咕嚕轉(zhuǎn)動的石碾,吱呀吱呀晃動的水磨坊,自然讓人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