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下班途中,偶然聽到兩位老師的聊天內(nèi)容,他們說教師不僅需要運動員的體力,更需要演員的演技,不禁會心一笑。沒錯,教師的確需要結(jié)實的體魄來坐住冷板凳,以應對長時間的教學深耕和科研探索的考驗。教師同時還需要高超的演技來順暢地將自己所學傳輸給學生。而要說最像什么演員,我認為莫過于脫口秀演員,為什么呢?因為脫口秀表演與課堂教學確實存在很多異曲同工的地方。其一,二者皆需要前期充分的素材準備以及對素材的糅合和打磨。脫口秀演員需要不斷修改段子;而教師需要不斷打磨內(nèi)容。其二,二者皆以語言為媒介,借由演員或者教師之口向別人輸送觀點或認知。其三,二者皆具有時效性。脫口秀需要以最新的熱議話題為切口引發(fā)觀眾捧腹大笑;教學同樣也需要與時俱進,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并將所授學科最前沿的東西展示給學生,以便學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其四,二者皆有反饋期待。脫口秀演員期待借由包袱能博觀眾一樂,然后一笑之后引發(fā)他們對某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和改善;教學課堂同樣也期待能夠喚起學生對某個專業(yè)領(lǐng)域的好奇,或者對某些知識點的進一步探索和鉆研。
課堂上,如果老師能夠精心設計,仔細推敲,將一個個知識點包裝成一個個有邏輯、有重點的“梗”,并以凝練的語言風趣幽默地表達出來,那么學生自然會神采奕奕,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拉近與課本的距離。
下面以包裝成英語語法梗的課程為例:
課例1:學生從英語教材上學來的打招呼方式:“How are you?(你好嗎?)”對方一般回應:“I am fine, and you?”(我很好,你呢?)
可是當沒有語法概念的同學聽到“How are you?”的問候時,可能會意會為別人問自己:“怎么是你?”,從而一陣錯愕。當聽到“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時則理解為“怎么老是你?”
課例2:現(xiàn)實生活中,英語的問候語其實很少說“How are you?”而是會問“What’s up?”(近況如何?),有人會字對字將之解讀為“上面是什么?”然后抬頭看后,發(fā)現(xiàn)并沒有東西,然后回復“Nothing .(沒什么。)”外國朋友一定聽得一頭霧水,于是重復道:“Just what’s up?”“Yeah, s-s-sky,。。。。clouds too, sometimes stars.”外國友人想了想只好說:“中國學生都好哲學。”
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也能夠以教學內(nèi)容為依托旁征博引,深入淺出,針砭時弊;如果老師能夠?qū)⒄n堂節(jié)奏打造的張弛有度,留有恰當?shù)耐nD,又不乏師生之間及時而必要的眼神互動,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教師有正面的情緒反饋;如果老師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性格特點將課堂凝練成一場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脫口秀式課程,那么我們就不再需要顧慮學生的到課率,更不用擔心學生的抬頭率。我們的課堂也將會成為一場場有趣、有深度、有廣度、并且干貨滿滿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