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 (S.D.Krashen) 提出“輸入理論”為核心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表示個體憑借語言能力可得到的比當前水平高的知識內(nèi)容。學習者在輸入足夠多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時,對于超過自身水平的部分知識內(nèi)容也能有所理解,并且直接教授無法提高口語能力。在此過程中,克拉申還強調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要具備下述條件才能滿足第二語言習得基本條件:在語言輸入中,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便是保證輸入內(nèi)容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且內(nèi)容關聯(lián)有趣(relevant and interesting) ,反之,若語言輸入無法被理解,對習得是沒有作用的。
克拉申研究后,給出了“i+1”的理論意義:語言學習者當前語言知識水平用i表示,略高于當前水平用1表示。即學習者讀到、聽到的語言材料應在自身原有能力水平和語言知識水平以上。正因如此,在教學用語中,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群體的基本水平確定授課方法、授課內(nèi)容和所選語言等,如應用較為規(guī)范、簡化的,修飾語篇、語音后的語言。此時得到的教學語言有利于學生吸收消化課堂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的二語習得,也能夠創(chuàng)造出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促使教學質量得到保障。根據(jù)輸入理論可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中心,同時將學習和習得的結合作為考慮重點,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可理解性輸入更為科學合理。不僅如此,在授課過程中也要重視語言教學和情感教育,從而做到合理使用母語授課。
在教學實踐中,按照克拉申理論可知,教師需要加工信息保證輸出相關聯(lián)、有趣的語言材料,通過這種方式發(fā)揮出教學語言的作用和價值,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在選擇教學用語時,大學英語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水平入手選擇規(guī)范簡單的且修飾過語篇、詞匯的語言。這樣可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第二語言和理解相關知識,并且在加強師生互動的同時,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高。
其次,要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課堂上做一次活動或者完成一次練習,是實現(xiàn)不了語言習得的目標的。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信息輸入量,而且語言信息是可被理解的,那么學生接觸語言信息的量足夠大,可被理解的語言輸入足夠多的話,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就會越順利。
根據(jù)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理論,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出,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既要保證相當多比例的英語語言的信息輸入,也要適當使用母語幫助學生理解課堂語言,對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是有利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語教學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促進學生語言習得在無意識中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又要使學生有意識地去學習語言。所以,大學英語的教學語言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習得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學生語言輸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