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是同學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概念。資金借貸期內和結束后,債務人向債權支付的超過本金的部分,即為利息。利息到底是什么?不同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加以界定。作為經濟領域最重要的杠桿,金融和財務管理專業(yè)的同學不僅僅要理解其理論內涵,更重要的是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利息要有客觀的認識。
對利息本質科學合理的認識。馬克思說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借貸雙方對利潤的分割。將這一觀點置于當下環(huán)境,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企業(yè)家用其自有資金100萬元、銀行貸款100萬元投入生產,一年后若除去成本和費用開支,共賺得10萬元利潤。因為10萬元利潤是用企業(yè)家和銀行的共同資金賺取的,所以應該在二者之間進行分配,分給銀行的部分即為利息。
客觀公正地認識事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認識觀;诶⒌倪@一本質,應該給學生樹立基本的投資收益觀。不管何種投資,其獲取的收益歸根結底都是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利潤的一部分。在一定生產技術背景下,社會平均利潤應該有合理區(qū)間,利息也該有合理估值。明顯超出社會平均利潤的利息是不切實際、不合常理、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因此,既不要相信別人極高利息的誘惑、未來工作也不要以極高的利息誘惑別人以達到自己的融資目的。這樣做只會使自己在財富和信用上遭受損失。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不光要還本金、還要還利息。資金借貸是公平的市場交易。貨幣資金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為一種資源,與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利用它可以創(chuàng)造出價值。貨幣資金的借貸,其本質是資金使用權的買賣,買賣價格就是利息。當我們收取利息,轉讓的就是一筆錢一段時間的使用權;當我們支付利息,取得的就是前一段時間的使用權。所以,資金借貸收支利息是公平的市場交易,貸出資金收取利息是公平合理的行為,借入資金支付利息天經地義。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在日常生活中,借了別人錢一定要還,還的時候不僅要還本金,還要付一定數(shù)量的利息。當然利息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錢、亦可以是某種實物。生活中赤裸裸的談利息可能會傷感情,但是或多或少的利息一方面是對市場交易的規(guī)則尊重,更多的是對債權人的謝意。
利用利息為社會謀福利。利息是最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利息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整體利息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可能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yè),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利息水平提高,增加了儲蓄者的收入、進而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提高了企業(yè)的籌資成本、改變他們的投資行為;利息水平降低,讓存款者覺得無利可圖、增加消費,企業(yè)籌資成本降低、增加投資。當個人和企業(yè)的儲蓄行為、消費行為、投資行為發(fā)生改變之后整個宏觀經濟都會發(fā)生變化。開放經濟條件下,利息是非常敏感的經濟變量,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變化、資金供求關系、央行的政策、物價水平、國際利率水平變化都可能引起利率改變。金融財務專業(yè)的同學應該有基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敏感性,掌握利息變化規(guī)律,為自己、單位和公司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