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在學校的組織下我院的全體教師參加了“杏壇大講堂——質量革命背景下的大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實踐與應用”專題研修班活動。此次專題研修活動共四期,我所參與的是第三期培訓,由重慶郵電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副院長楊德山老師主講。報告的主題為《質量革命背景下基于CCSS的學風評價與建設的實踐探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CCSS。CCSS是一項全國性大學生學情調查。該項目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史靜寰教授主持,在來自教育研究院、經管學院、社會學院等多個院系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形成了一套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習過程、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科學有效的研究工具。為此誠摯邀請國內各高校參與CCSS項目,一起合作,為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改善而努力。CCSS項目作為自下而上、由內向外的大學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項目,正逐漸成為從高等教育外部問責轉到內部質量保障的重要橋梁,成為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曾提出“學風就是教育質量”。從教育規(guī)律的要求我們得出:學風影響學習效果,學風就是教育的質量,學風評價為提升學習效果提供途徑。學風建設的主題既包含學習者群體,同時也包含為學習者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群體。高校任課教師、學生工作系統(tǒng)、行政管理人員都不僅從學理上對學風問題進行研究,更應用在實踐中身體力行促進學風建設。
在對學風及學習成果評價分析中楊德山老師用了大量CCSS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以及案例對比的方式讓高校教師們能夠直觀的感受到高校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例如對于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的研究,楊老師用三個實際案例與985、211等院校的數(shù)據(jù)作出比對。得出結論課堂學習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包含主觀因素(學習目標、專業(yè)忠誠度、自律性、健康問題、替代性學習)教師因素(知識更新、教材、授課方式、精神狀態(tài)、課堂管理)以及環(huán)境因素(輔導員管理、考試難度、監(jiān)考、學術氛圍、班風室風)以上多方面因素決定影響,從而使教師意識到如何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從自身優(yōu)化開始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投入度。
其次,楊老師還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大一學生課外學習時間投入低的現(xiàn)象突出。我想這與我國教育體系以及家長潛移默化的按時有很大的關系。我國教育現(xiàn)狀是學生普遍在高三那一年達到自己學習的峰值,中國大學嚴進松出的特點存在已久,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家長也會說考上大學就輕松了等等言語。對學生的直接影響就是考上大學萬事大吉,在大一這一懵懂時期不重視課程以及課外學習。使得大部分學生在參與四六級或其他社會證書考試都是從大二考試意識到并投入備考的,造成了時間上的拖延以及浪費。這類的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調查結果明確了高校教師工作的關注點,幫助高校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楊老師在此次課程中總結到,當學生學風或學業(yè)出現(xiàn)問題時,任課教師往往會責怪學工系統(tǒng)沒有把學生管好,輔導員則會抱怨任課教師沒有把學生教好。當雙方爭執(zhí)不下時,則一致轉向學生,指責他們不努力學習。而長此以往學生便逐漸遠離我們。學風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學風的影響因素眾多、作用機制復雜。良好的學習成果離不開有益的學風。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更離不開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努力!
參加完這次培訓后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梳理了高校教育質量與學風建設直接的關系,受益匪淺。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我會從自身出發(fā),不斷提高、保持學習、關注CCSS的調研結果,為建設更加全面有效的教育環(huán)境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