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豐富詩詞社同學在詩詞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國學院于6月2日16:30在文法樓119室,組織了本學期詩詞社第二場講座,由王即之老師主講了“詩詞寫作中應當注重的幾個問題”第二和第三部分。
詩詞社社長徐珂盈同學對本次講座做了簡要說明后,王老師便開始講座。首先王老師和同學一起回顧了上次所講的主要內容,即寫詩要“以識為主”。并引用漢高祖、漢武帝和黃巢等人的詩歌,說古代上至皇帝、官員,下至農民起義領袖甚至一些普通民眾都會寫詩,詩歌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想寫好一首詩,就要多讀、多看、多背、多寫。
王老師緊承“以識為主”,引出第二部分“托物寓意”。他說先賢有明訓,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情采芬芳”,是說屈原在寫《橘頌》時用真情實感和華美文采,來寄托自己忠君愛國的情志。又列舉了宋·蘇軾《寶繪堂記》中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宋·沈作喆《寓簡》中的“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清·李锳《詩法易簡錄》中的“詠物詩固須確切此物,尤貴遺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處,方得詩人風旨”、清·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講到這些先賢都在不約而同地表達一個意思,就是“托物寓意”,在借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時,不能過于直白,要給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強調寫詩要立意高遠,感情真實。
接著,王老師列舉了先賢范例,來說明“托物寓意”。第一個是唐·虞世南的詩《蟬》。王老師通讀了詩句后說,這首詩在詠物中尤多寄托,表面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而實際暗示象征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藝術化地將詠物和詠人很好結合在一起。然后給同學們介紹了虞世南,他是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凌煙閣二十四勛臣之一,博學多才,高潔耿介,直言善諫。唐太宗稱贊他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德”,為貞觀之治做出了獨特貢獻。此詩是虞世南才學和人品的直觀展示,十足的托物寓意和夫子自道。
第二個是清·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葬花吟》詩。王老師說到,這首詩以花擬人、以花喻人,明寫花,實寫人,借花抒情,托物寄情。將人物的命運遭遇、思想感情融匯于景物描繪中,創(chuàng)造出內涵豐富、形象鮮明生動的意境,表達出林黛玉多愁善感,沒有知音的孤獨心境。整首詩是其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美麗鮮花的狂風暴雨和扼殺無辜的社會惡勢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兩個案例講完后,現(xiàn)場進入交流環(huán)節(jié)。漢文1805班劉龍喆同學主動發(fā)言,他說寫詩時“托物寓意”要準確恰當,物要客觀真實,意要新穎獨到,情要自然真摯。多學習古人的手法、筆法,以他們的代表作品為范例,體會其內涵、意蘊,提升自己的詩詞寫作水平。王老師說講的不錯,在坐的同學報以陣陣掌聲。
之后,王老師接著講第三部分“避熟就生”。他講到,詩詞創(chuàng)作離不開學習和借鑒唐詩宋詞等經典,但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進入自由創(chuàng)作階段,則要避熟就生,避俗就雅,寫出新奇靈動,富有勃勃生氣的作品。如何“避熟就生”,先賢也有明訓。如清·劉熙載《藝概》中有“是要避俗,更要避熟”,表明避熟比避俗更重要。其實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也有“熟則俗”之說,作為詩詞、楹聯(lián)乃至書法人,我們不可不明察,并以此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又如清·黃宗羲引《陸鉁俟詩序》說“昔人云‘吾輩詩文,無別法……思路太熟則必雷同……亦必減灶而更燃也’,再引《詩文管見》說“所謂陳言,每一題……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
王老師說,同學們作為青年學子,要多讀書。老校長重視詩教,2019年指示開設了《詩詞鑒賞與寫作》,由自己承擔該課程的教學,旨在促使同學們成人成才。王老師隨后又引用清·顧炎武《日知錄》里有關詩文的“變與不變”“似與不似”,清·葉燮《原詩》里有關詩的“言前人未言”“發(fā)前人未發(fā)”等論述,順便提了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對“綠”字反復錘煉和修改,再次說明“避俗避熟”的重要性。
王老師最后總結到,我校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希望大家相向而行,將對詩詞的愛好和溫情堅守下去,常作常新,必然會學有所成的。很快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王老師稱贊同學們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同學們以熱烈的掌聲對王老師的講座表示感謝。至此,本次詩詞講座圓滿結束。
國學院 高閱軍

國學院執(zhí)行院長王即之老師在作詩詞講座

詩詞社同學認真聆聽講座
|